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犹太人与犹太教 > 犹太定居点

犹太定居点

来源:犹太人与犹太教 时间:2017-03-19 10:28:01

犹太定居点

在巴斯勒坦地区建立起来的、供犹太人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通常将1878年在离雅法市8英里的地方建起的佩塔提克瓦农垦区看成是巴勒斯坦现代犹太定居点的开端,该定居点是由一部分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一群来自匈牙利的犹太移民共同建立的。由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所关心的主要是在巴勒斯坦地区新建用于安置犹太移民的村庄,因此长期以来,犹太定居点主要指由犹太人建立起的村庄,只是到了60年代才把新城镇和市区的发展包括进来。

导致在巴勒斯坦地区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的直接原因是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移民运动。1882年,随第一次移民浪潮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首先在购置来的土地上兴建了里尚齐翁、齐赫隆雅各布和罗什平纳3个犹太人定居点。之后,其他一些定居点便开始陆续建起,如1883年建起了耶苏德哈马拉和埃直龙两个定居点;1884年,建立起了盖代拉定居点;1890年,又建起了雷霍沃特、米什马尔哈耶丁和赫德拉3个定居点。当时犹太移民建起的定居点主要是农业定居点,是以欧洲乡村为模式建造起来的村庄。由于土耳其当局对建立犹太定居点一事设置重重障碍,加上这批移民中很少有人具有耕作技术和农业经验,因此这些定居点很快便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镜。

这时,法国犹太慈善家罗思柴尔德男爵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大量援助外,还派遣专家去教他们如何耕作和管理。定居点虽给保住了,却变成了一个完全依赖外援,无法自我管理,失去活力的居住点。到1898年为止,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新建的犹太定居点只有22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单一经济为主,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直到1900年,犹太殖民委员会接过罗思柴尔德对农场的管理权,这一状况才开始得到改变。

1898年,第二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确认,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定居点是振兴犹太民族的主要途径和手段。1901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设立了犹太国民基金会,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直接参与兴建犹太定居点的活动。1909年开始的第二次进入圣地浪潮带来了近4万名犹太移民。这批移民最初主要在已有的村庄落户。1908年后,开始建立新的定居点。1909年,第一个新型的定居点——基布兹建立。由于基布兹不再以单一经济为主,而是发展了混合经济,并在自给自足方面取得了成功,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变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运动,成为大量吸收移民的一种有效形式。到1914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定居点已达47个,其中14个得到了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巴勒斯坦办事处的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定居点几乎没有得到发展,只是到了1918年,第三次进入圣地浪潮开始,才约有25000名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这时的犹太定居点主要以建立基布兹和莫沙夫的形式发展。1923—1926年的第四次进入圣地运动又带来了6万移民,这批人中大多来自波兰,希望在巴勒斯坦重操旧业,因此,主要集中到了象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之类的城市,从而导致了特拉维夫市区的迅速扩大。

1932—1939年的第五次进入圣地运动,带来犹太移民约22万5千人。这些移民是受到纳粹反犹主义政策影响而来到巴勒斯坦的。为了安置这批犹太移民,伊休夫制定了“特别安置计划”。1932年,“千户家庭计划”开始实施,在靠近雷霍沃特的海滨平原建起了若干个能容纳数千户家庭的村庄。1933年,来自德国的移民在海劳平原和沙伦地区建起了村庄。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为了扩大定居点的范围,决定在犹太人从未经过的地区建立定居点。这些地区主要包括贝桑山谷和上加利利。1936—1939年中,总共建立了53个这类定居点。尽管有1939年英国白皮书的限制,但建立新定居点的努力并没有停止下来。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又有94个定居点建成。此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定居点的范围,注意力又转到了内盖夫的北部。1946年赎罪日那天,11个新的村庄在一夜之间建立了起来。1947年,又有若干个同样的犹太人村庄建成。

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头四年就接受了70万移民。为了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大规模农业安置计划开始执行,新的犹太定居点也开始建立。最初主要在海滨平原、耶路撒冷和加利利山区丢弃的阿拉伯村庄中进行。随后,又在内盖夫、南部的莱基什、阿杜兰地区、东部的伊茨雷埃勒山谷地区,以及在干旱的阿拉巴地区进行。与此同时,在边界地区建立定居点的努力也在开始,有的在兴建之初用作以色列国防军的兵营,随后,再用作移民居住的村舍。到1972年止,新建的村庄为465个,有近28000个家庭生活在其中。此外,许多早已建立起的村庄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城市中新的居住区也开始越建越多。

这一时期,莫沙夫得到了较大发展。到1972年,建立起的莫沙夫有325个。许多莫沙夫根据本地条件和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在它的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特别农场,使得许多移民得以安置。

建国后,以色列政府实行了地区安置计划,逐步停止了建立封闭型的、经济上自给自足、自我负责安全的定居点,大大提高了新安置点的经济效益和接纳移民的容量。全国安置计划的执行是为了把设立定居点的计划与全国发展计划结合起来,使之更加有效。“六日战争”以来,以色列政府又开始了在占领区设立犹太定居点的计划。犹太代办处定居办公室曾宣布,计划到2020年在西岸建立165个新定居点,安置130万犹太人,其中包括建5座城镇,每座能容纳1—3万户移民。截至1988年初,西岸犹太定居者已达7万人,新建定居点150个,控制西岸29万多公顷土地。为了巩固西岸定居点,以色列在80年代初制定了拓展西岸交通计划,建造了贯穿西岸东西南北、连接中央区的公路网。在戈兰高地,新建的定居点有33个,定居者达8500人。人数最多的是位于戈兰高地中心的卡兹林镇,定居者达2500人。在加沙,新建的定居点有20多个,居住着2500犹太人。此外,以色列还在位于谢赫山麓叙、以、黎交界的黎巴嫩境内的夏巴地区建立了15个犹太人定居点。许多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被安置在这一带。

从总体上说,以色列国是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接纳世界各地犹太移民是一项基本国策,犹太定居点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以色列的前途和发展,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以色列政府都将其放在优先位置上加以考虑。随着目前苏联犹太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可以预料将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的新的定居点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出现。相关犹太人与犹太教

上一篇:犹太宗教法庭

下一篇:犹太经学院

声明:犹太定居点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