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与秦武公相关的青铜器铭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23 11:52:01

1978年,陕西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出土了一批窖藏青铜器,包括5件编钟和3件编镈。编钟为甬钟,最大钟高48厘米,3排枚带间各饰双身夔龙纹,舞部分4个纹饰区,各饰3条相盘绕的变体夔纹,鼓部饰相向的凤鸟一对。5钟形制与纹饰基本相同,规格由大至小递减。鼓部及钲部枚间梯形区皆有铭文,甲、乙二钟铭文连续为一组,丙、丁、戊三钟铭文连续为一组,两组铭文内容相同,只是行款有异,全铭首尾联读共计135字(后一组缺铭末21字)。最大镈高75.1厘米,鼓下沿平齐,4道扉棱分鼓身为4个纹饰区,每区饰上下两组勾连飞龙纹。侧旁两道扉棱各由9条飞龙蟠曲而成,上延至舞部与钮相接,钮上设环,前后两道扉棱各由5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蟠曲而成。

秦公镈

秦公镈

这批器物形制恢宏,纹饰华美,铸作精良,而且长铭叠现,内容丰赡,字态端美。不仅映射出春秋前期秦国的昌盛气象,也可视为秦武公显赫功业的礼器表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它们是秦国青铜工艺水平迅速提高的实物见证。这一点,只要将礼县大堡子山秦陵所出时代更早的青铜礼器,与这批器物略作对比观察,即信然可知。

至于铭文字体,更展现出秦篆发育过程中一个标志性阶段。从《不其簋盖铭》到大堡子山所出秦公器铭,到武公钟、镈铭,再到民国年间礼县出土的桓公簋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由西周后期文字向秦篆演变的脉络。匀整劲秀、金线玉箸的秦文字风格,在武公钟、镈铭中已基本奠定。

毫无疑问,人们最关注的还是铭文的内容。这批器物出土后,在学界曾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对器铭的释读和研究尤具热度。钟、镈为祭祖先的礼器,铭文沿袭了西周以来的祭铭宗旨,称颂先祖的崇高灵威,扬显自身的光辉功业,祈求祖神赐福佑祥。经许多学者的努力探研,铭中疑难大都得到了合理的阐释。

这里我们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择要略作述评,以彰与武公密切相关的史事。首先,铭文解决了一个历史疑案。武公之父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记》中称宪公,而在《秦本纪》中却称宁公。尽管清儒梁玉绳曾指出,“宁”字系“形近致讹”,应以“宪”字为是,但后来的学者却大都以《秦本纪》为正,认定了宁字。武公钟、镈铭中确凿无疑是宪字,此疑遂消。

铭中武公述其先公,首言“受天命”的先祖,此非开国之君襄公莫属。下文接言“烈烈绍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这里有两点值得强调。第一,文公之太子静公未及接班即已早逝,文公死后是由静公之子宪公继位的,但武公还是极尊崇地把静公奉于先公之列。《秦本纪》称静公为“公”,曾遭到某些学者的反对,泷川资言在《史记会注考证》中也说这是“秦史夸言”。其实,静公具有国君继统的正宗地位。

他不仅是文公的法定太子,而且是宪公的生父,是秦君直系血缘链条上一个必有的环节。因此他虽未即君位,死后也被“赐谥为静公”;也就是说,应把他当作秦君系列中的一位对待。殷商文化也存在这种传统,甲骨卜辞显示,商王直系大宗中未即王位者,在祭统中享受与践位先王同等的待遇。嬴秦和殷商同源于东方鸟图腾部族集团,又曾长期保持亲密的关系,共遵一种维护正宗君统的制度,是合乎情理的。武公钟、镈铭将静公位于先公之列,证明了司马迁言秦世系之有据。

第二,尽管出子作为秦君在位六年,但武公并不把他视为前任国君,这也同《秦本纪》恒言“出子”而决不称“出公”相一致。道理很简单,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出子都不是君位继统中的正宗环节。他不仅是武公的幼弟,而且是庶出,本不具继君位的资格;他的登位,完全是弗忌等权臣宫廷政变的结果;依据贵族社会宗法体制的原则,武公是法定秦君继位人,出子的君位是非法的,理应被排除在国君正统世系之外。

明确以上两点,不仅使我们对秦国公室的政治伦理有所认识,也帮助我们正确解读另外两件秦国青铜重器铭文中的一个关键句子。民国年间出土于甘肃礼县东境的秦公簋,铭文称颂先祖,曰“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宋代编印的金文图录中有件秦公镈,铭文与上述簋铭略同,显系同时代所作器,有句曰“十又二公,不坠在上”。“十又二公”自何人算起?应包括哪些秦君?答案直接决定器主为谁,以及与之相关的秦器断代的标准器问题,故极受学界关注。但研究者虽众却歧见纷纭,迄无定说。武公钟、镈铭反映的对静公和出子的态度,启发我们思考:“十有二公”中应包括静公而不含出子。

上一篇: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下一篇:秦德公迁都庸城

标签:秦武公
故事:秦武公的野史揭秘
声明:与秦武公相关的青铜器铭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