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商朝

商朝

同义词:殷商
最后更新时间:2016-05-01 22:05:21

商朝简介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朝代,标志中国进入了信史时代。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及后的273年里再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殷。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献记载资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纪录,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于鸣条之战灭亡夏朝后建立。其后经历了513年17代31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于牧野之战被从西方崛起的周族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击败而亡。而《全球通史》则片面认为:商部落原是来自西北蒙古草原处于青铜时代的游牧部落,入侵并征服了北部中国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后建立商朝统治,同时未提及夏朝的存在。商朝具有丰富的考古学发现,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阳市、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产。

商朝大致疆域图

商朝大致疆域图

商朝国号

商代刘鼎

《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中,“殷”单字的出现次数不是很多,而“大邑商”或“天邑商”则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从《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的记载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其后迁至亳,国号亦可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称作“殷”。多次的迁徒中始终以居驻商地和殷地的时间最久,势力最大,在周边方国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称变成了这个国家的名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荡》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大明》有“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文王》有“商之孙子”,《玄鸟》有“殷受命咸宜”,《殷武》有“挞彼殷武”,可见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称通用,之间并无差别。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载“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尽管《帝王世纪》一书的总体可信度并不高,但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商朝历史

商朝可以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成汤灭夏之前为先商,灭夏至盘庚迁殷之间为早商,迁殷之后为晚商。晚商时期又称“殷”。较早的商族首领称作“先公”,稍后的君王称作“先王”,但由于文献及甲骨文记录并不完全统一,因此史学界对“公”和“王”之间转变的分界线有分歧,有些根据传统“商灭夏”叙事认为成汤之前的商族首领应称作“先公”,其后的君王称作“先王”,而根据甲骨文记载,按周祭始于上甲作为分界线,其前的首领应称作“先公”,上甲以降多称作“先王”。甲骨文中最早的称为“王”的领袖是王亥。

殷文化与周文化的差别

根据杨宝成著《殷墟文化研究》,殷文化与周文化有很大差别。

  1. 商朝时女性地位是很高的,女性贵族可以参与国事管理,甚至可以拥有封地。殷墟甲骨文中提到女性小臣、女性史官和女性将军。周朝时禁止女性参与政治,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商朝时男女平等的历史,被后人演绎为“商纣王与苏妲己淫乱失国”的故事。
  2. 殷人对鬼神非常虔诚。周朝时对鬼神敬而远之。
  3. 殷人的社会阶级结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王、二是众人(广大平民)、三是战争奴隶。凡外族奴隶逃往殷国,就获得自由。商代人口的流动性和自由度高于周代。
  4. 殷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而重视人的能力,即“尚贤”;王族成员并没有太多被委以特权[来源请求],而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却能被提拔为大官。周朝时用人唯亲,实行绝对的世官制。
  5. 殷人重视工商业,发明了全世界最早的货币,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业技术[来源请求],崇尚经商谋利。商朝是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混合体,周朝是单一的农业文明。
  6. 商朝时很注重法治和契约,把严刑法治放在德治之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来源请求]。周朝建国,减轻了殷人残酷的刑杀,但也因此倡导人治德治,留下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等级特权礼制。

 

商朝历史人物

商朝的故事

商朝的野史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