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孙权:粹白之狐与粹白之裘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23 08:43:55

孙权曾言道:“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意思是说世上没有纯白的狐狸,而有纯白的狐皮衣,这是从众多的狐狸身上集凑来的。世上究竟有无纯白色的狐狸?

甘宁投奔孙权

本人所见之狐甚少,更无“狐朋”可鉴证,故无发言权。但孙权爱打猎,其时的环境尚未遭得大的破坏,估计他所见之狐不少。且他贵为天子,见多识广,其言应不为假。同时敝家乡关于狐有“千年黑、万年白”之说,而这“万年白”之白是否“粹白”也不一定,故孙权“狐论”可信度很高。

狐无粹白,人无完人。孙权之意,即在于此。因而他对各类人才并不苛求“粹白”。《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写道:曹操率兵40万来增援在合肥与孙权作战的张辽。甘宁自告奋勇“百骑劫魏营”,未折一兵一卒,全胜而归。孙权高兴地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甘宁不仅能征善战,还熟读诸子,尤具战略眼光。

他刚投东吴,便向孙权精当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荆州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刘表父子终不能守,应尽快下手。击刘表可先破黄祖,然后“鼓行而西,据楚关而图巴蜀,霸业可定也”。甘宁之分析正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暗合,其先后也大致同时。甘宁有勇有谋,人才难得。可惜的是此人做过多年的江洋大盗,人称“锦帆贼”。当年在黄祖麾下,还曾射死孙权猛将凌操。是政治上有污点的“历史反革命”。连东吴敌垒中的黄祖都认为“宁乃劫江之贼,岂可重用”。

虽被救了性命,仍“待宁如初”。孙权却不这样,甘宁来投,他给了特殊的待遇,就像对待老部下一样。甘宁多次受到孙权重赏,还被封为折冲将军。特别是在凌操之子———偏将军凌统欲为父报仇,多次想杀死甘宁的情况下,孙权总是千方百计劝抚凌统,保护甘宁。

这位并非“粹白”的甘宁,日后为孙权屡立战功。一直视东吴为“异端”的罗贯中竟独青睐于甘宁,于小说中安排他在与蜀军作战时带病上阵,中箭坐于大树之下而死,群鸦数百,围护其尸。到了南宋,偏安的小朝廷追封他为昭毅武惠遣爱灵显王。民族英雄岳飞为其修葺寺庙。在吴地,甘宁成为像关羽一样被神化的人物,足见其人影响之大。

另一个并非“粹白”的人物,也得到了孙权重用,他就是张昭,张昭系东吴旧臣,知识渊博,富有韬略,尤擅内务。但此人思想保守,性格执拗。孙权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并不求全责备。在评价鲁肃的功过时,孙权也曾说:“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这是他对不求“粹白之狐”的最好注脚。

孙权在用人上不求“粹白之狐”,但求“粹白之裘。”他很善于在一些大事上集中每个人的智慧,以达集思广益,集腋成裘之目的。在众说纷纭的议论中,他又善于选择有价值的真知灼见,并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赤壁之战前夕,他大会群僚,征求抗敌之策。张昭、顾雍等多数人的“主和派”慑于曹操“百万”大军的压力主张降曹,周瑜、鲁肃等少数“主战派”却力劝抗曹。孙权经过深思熟虑,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特别是对周瑜关于曹操所犯兵家“四忌”、兵力总数“水分”太大等分析深以为然,对鲁肃联刘抗曹的观点十分赏识。甚至对来自境外的诸葛亮的劝告也悉心听取,予以采纳。之后,痛下决心,抗击曹操。在此次联刘抗曹重大战役的实战过程中,也集中了众多人的智慧。

孙刘两个政治集团群英荟萃,终于以少胜多,击败了足智多谋、兵多将广的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在孙权领导下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袭不可多得的“粹白之裘”。其实,整个东吴的事业,也正是“众之所积”的“粹白之裘”。

东吴没有出现曹操、诸葛亮那样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却能以其群体人才的优势与魏蜀争雄。其原因,正如孙权所言:“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吴国能保有江东五十余年,在三国中亡于蜀、魏之后,与孙权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发挥群体优势是分不开的。

孙权讲“粹白之狐”与“粹白之裘”的这番话距今已有一千七百来年。狐辈中是否有进化为“粹白”者,“粹白之裘”是否仍靠“众之所积”?本人孤陋寡闻,不得而知。但它揭示的选拔人才不求全责备、靠众智众力取得成功的道理,至今的确仍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上一篇:孙权与吕蒙

下一篇:孙权爱开玩笑

标签:孙权
故事:孙权的野史揭秘
声明:孙权:粹白之狐与粹白之裘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

相关知识链接

东汉

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