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犹太人与犹太教 >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来源:犹太人与犹太教 时间:2017-03-25 00:54:02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发生的战争。埃及、叙利亚两国把10月6日作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日期。这一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所以犹太人称这次战争为赎罪日战争。当年10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所以阿拉伯人称这次战争为斋月战争。

战前的军事和政治形势 1967年六·五战争以后,以色列侵占了埃及大片领土,埃以之间长期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局面。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担任埃及总统后,面临着“不战不和”给埃及造成严重困难的局面。六·五战争造成数十万埃及难民流离失所,他们渴望重返家园。这种情绪对埃及官兵产生重大影响。他们强烈要求投入战斗,洗刷六·五战争失败的耻辱。“不战不和”的局面也使埃及经济恶化。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停航后,埃及失去了年达5.7亿多美元的运河税收。1968—1973年,埃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美元。1971年,埃及军事预算高达14.95亿美元,占预算收入的1/4。萨达特总统认为,“摆脱困境的出路只有战斗”。

为了加紧战前的准备,1973年1月底,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未来战争的共同战略。1月31日,埃及和叙利亚组成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8月22日,埃、叙两国武装部队参谋长、作战部长等高级指挥官在埃及亚历山大最后审定了作战计划。10月初,两国决定10月6日作为发起进攻的日期。当年10月6日为犹太教的赎罪日,这是宗教上进行忏悔的日子,以色列全国不办公,人们到教堂或在家进行祷告。当年10月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白天不吃不喝进行斋戒。这一天对于双方都不是适宜打仗的时间。埃叙选择这一天来发动战争,就带有突然性。

10月4日夜间,以色列得到有关阿拉伯军队调动的情报。国防部长达扬同总参谋长埃拉扎尔讨论后,和军事情报局长泽拉一起向总理梅厄夫人汇报。埃拉扎尔建议取消空军和装甲部队的假期,把装甲部队集中到埃以和叙以边界两条战线。梅厄决定次日召开内阁特别会议,研究当前局势和对策。5日内阁会议上,埃拉扎尔强调了战争的危险性。而泽拉得到美国情报机关的支持,认为埃叙军队不可能发动进攻。10月6日清晨4时,以色列情报机关才确信,阿拉伯国家将在当天向以色列发动一次袭击,估计进攻时间在日落以前。梅厄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她仍然拒绝埃拉扎尔提出先下手对埃叙集结军队进行袭击的主张。直到10月6日上午10时,以色列才发布紧急动员会,这时离战争爆发只有4个小时了。

开战前,埃、叙等阿拉伯国家集结兵力达50余万人,编成16个师、47个旅,有坦克4000余辆,作战飞机1000余架。以色列总兵力为30余万人,编成7个师、18个旅,有坦克约2000辆,作战飞机约360架。

第一阶段 战争分南北两线进行。埃、叙的军事目标是:在南线越过苏伊士运河,占据东岸的据点;在北线占领戈兰高地,并向太巴列湖推进。

10月6日下午2时,埃、叙军队分别从南、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埃军部署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4000门火炮和250架作战飞机,猛攻西奈半岛“巴列夫防线”的以军阵地。巴列夫防线1969年初建成,全长160公里,纵深10公里,以当时以军总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的名字命名。防线的主阵地以运河为屏障,依托河堤构成。河堤平均高25米,在临河一侧的陡坡上密布铁丝网和地雷,河堤全线构筑了19座要塞和30个坚固据点。埃军在炮火轰击15分钟后,8000名突击队员乘橡皮艇强渡运河,首先占领了被炸药包炸开的缺口。7日,埃军以两个师的兵力突破了巴列夫防线。8日,埃军收复了西奈第二大城市东坎塔腊。9日,越过运河的埃军增至6个师,约10万人,控制了运河东岸宽约10—15公里的地带。

10月6日下午在埃军向运河东岸发动进攻的同一时刻,叙军以3个师的兵力,在空军掩护下,在戈兰高地分路向以军阵地发动全面进攻。至7日,叙军兵力增至5个师,其中3个摩托师,2个装甲坦克师,有45000名士兵,1200辆坦克,300多架苏制飞机。叙军的空中优势主要体现在防空能力上,它有20个导弹基地,120个导弹发射架。7日清晨,叙军先遣部队已经到达戈兰高地南端,从那里可以看到约旦。也就是说,他们几乎到达1967年6月以前他们所占有的工事。至9日,叙军已收复了戈兰高地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 以色列为了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力图首先稳住叙以战线,解除对以色列本土的威胁,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埃及。从10月9日起,以色列在叙以前线集中了15个旅的兵力和1000辆坦克,在空军主力的掩护下,对叙军实施反突击。10日晚,获得增援的以军把叙军击退到1967年的停火线。11日,以军已经在叙利亚领土上同叙军和伊拉克2个师作战。12日,以军迫使叙军撤退到通向大马士革公路上的工事里。13日,以军攻入离大马士革40公里的萨萨地区的叙军工事。叙军陷于困境,要求埃及支援。14日,埃军5000名在1000辆坦克支援下,向米特拉、吉迪和哈特米亚三个山口发起进攻,与以军800辆坦克展开激战,是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埃军在损失260余辆坦克后被迫撤退。以军于15日重新夺回戈兰高地。

10月13日,美国架设“空中桥梁”,向以色列运送飞机、军火和反坦克武器。以军对埃军的进攻从15日晚开始。以色列根据美国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侦察到埃及第二、三军团防线结合部有一处未加防御的空档,就派出一支装甲先遣队,他们身穿埃军制服,口操阿拉伯语,乔装成前线调防的埃军,在大苦湖北区偷渡过河,突入西岸。第二天增调后续部队,扩大突破口。17日,以军在渡河地点建立桥头堡,并架起浮桥。进攻西岸的以军从18日起袭击埃军阵地,破坏埃军交通和通讯联系,摧毁埃军许多防空导弹发射场和炮兵阵地,使埃军在运河中段的防空火力配系陷于瘫痪,从而掌握了这一地区的制空权。部分以军沿着从伊斯美利亚到开罗的公路前进。不过,以军的主要攻击方向指向南方。聚集在一块不大的领土上的以军对驻扎在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团后方和苏伊士城构成威胁。到19日晚上,突入运河西岸的以色列部队已经增至四个坦克旅、一个机械化旅和一个伞兵旅。

停火协议 战局发生了有利于以色列的急剧变化。为了安排停火问题,苏联政府邀请美国国务卿于10月20日访问莫斯科。21日两个超级大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立即停火的共同提议。主要内容是:(1)要求现在战斗的一切方面,在它们目前占领的阵地上停止一切射击并终止所有的军事活动,至迟不得超过本决定通过后12小时;(2)要求各有关方面于停火后立即开始执行安理会第242号决议的所有部分;(3)各有关方面于停火时起,在适当方面主持下,立即同时开始谈判,目的是在中东建立公正和持久的和平。22日,安理会通过了这项建议,决议于22日19时52分生效。埃及和以色列接受了这项决议,叙利亚拒绝了它。

以色列以埃及破坏停火决议为借口,以极快的速度继续进攻。以军两个师包围了苏伊士城,切断了驻在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团的退路。与此同时,以军在叙利亚赫尔蒙山进行空降,攻占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苏联合提出的监督中东停火的决议草案,要求联合国秘书长“采取措施,立即派遣联合国观察员监督以色列部队和埃及部队停火,并为此目的使用联合国目前在中东的人员,首先使用目前在开罗的人员”。决议规定第二次停火于24日生效。以色列军队继23日占领苏伊士—开罗公路的几个路口和阿达比亚的海军基地后,24日又进攻苏伊士城。24日晨7时,以军深入苏伊士运河西岸埃及腹地20英里,离开罗仅50公里,构成对埃及首都的明显威胁。埃及要求以军撤回到10月22日第一次停火时的界线。为了支持埃及的要求,苏联集结兵力,作了军事干预的准备。25日美国下令全球武装部队220多万人,包括核打击力量、战略空军司令部,全部进入戒备状态,以此与苏联相对抗。由此,停火线仍然维持10月24日的状态。至此,以色列军队占领了运河西岸约19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埃及军队收复运河东岸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军还越过叙利亚戈兰高地占领了叙770平方公里的土地。埃及第三军团2万人、约300辆坦克被以军包围。以军还摧毁了埃、叙的大部分海军力量,地中海东部很大一片海域和红海整个北部海域实际上都处在以色列海军控制之下。

在这场战争中,埃、叙等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约8500人(埃及5000人),受伤约19000人(埃及12000人),被俘和失踪的8550人(埃及约8300人),损失坦克2550余辆(埃及为1100辆),飞机和直升机约450架(埃及为265架)。以色列军队死亡2552人,伤约8800人,被俘和失踪500余人,损失坦克800辆,飞机和直升机115架。

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基辛格多次访问中东,在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进行调解。1973年11月11日,埃及和以色列代表在苏伊士城附近签署了六点协议,其中规定埃以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立即开始就脱离军事接触问题进行谈判。1974年1月18日,埃以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脱离接触的协议。3月5日,以色列部队按商定的计划撤退完毕。1974年5月29日,叙利亚和以色列也达成第一阶段脱离接触的协议,并于5月31日正式签署。1975年9月1日,埃以达成第二阶段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1976年2月22日,以军撤退完毕。

石油武器的运用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各国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强权政治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配合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斗争。

阿拉伯国家根据进口中东石油的国家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将它们分为友好、中立、不友好三类。凡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的国家划为友好一类,可以获得阿拉伯产油国减产前的石油供应数量:(1)与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2)对以色列实行某种经济制裁;(3)为阿拉伯各国提供某种军事援助。凡是积极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则被划为不友好一类,停止对它们的石油供应。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对美国打击很大。美国石油消费总量有80%以上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美国在国外的军事用油,更是大部分依赖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石油供应减少后,美国许多工厂因而关门停工。美国宣布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急措施。尼克松在1973年11月7日的电视讲话中承认,美国“正在走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能源不足的时期”。

西欧的石油消费基本上依赖进口,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就是中东地区。许多西欧国家,如英国、西德、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为了获得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日本消费的石油98%依靠进口,而进口石油中80%来自中东地区。它起初采取中立立场,为了享受阿拉伯友好国家的石油供应待遇,日本政府于1973年11月22日发表声明,表示以色列军队应从六·五战争所占领的土地上撤出,应当承认与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这时候,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断绝了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这种政治状况进一步加强了以色列对美国的依赖。

战争后果 这场战争给以色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带来重大损失。据估计,以色列在战争中的物资消耗和财产损失超过70亿美元。巨额军费开支给以色列经济造成严重困难,财政赤字增加,外汇储备枯竭,通货急剧膨胀。这导致以色列社会舆论的不满以及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某些变化。抗议运动,特别是复员官兵的抗议运动,加强了反对党的力量。1973年11月18日,以色列当局成立了以最高法院院长阿格拉纳特为首的调查委员会,调查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委员会没有考察政治责任问题,而只涉及到军事方面。委员会的报告把主要责任归咎为国防军总参谋长埃拉扎尔和其他一些军官。结果,埃拉扎尔和军事情报局长泽拉被迫辞职。委员会的这种做法在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更大的风波。梅厄内阁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梅厄说:“我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走不下去了。”她于1974年4月11日提出辞职。5月28日,以拉宾为总理的新内阁组成。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前国防部长达扬没有进入新政府。

战争后,以色列在国际上进一步孤立。它的传统友好国家西欧各国和南非对以色列表示疏远。以色列所依赖的美国也谋求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74年2月28日,美国和埃及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6月,美国和叙利亚也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

相关犹太人与犹太教

上一篇:第四、五次阿利亚

下一篇:第四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

声明:第四次中东战争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