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犹太人与犹太教 >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来源:犹太人与犹太教 时间:2017-03-24 23:24:01

第三次中东战争

又称“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当时国名为阿联)、约旦和叙利亚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实际上只打了六天即宣告结束,所以,它也被称之为六日战争。

战前的政治和军事形势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后,埃及和苏联的关系趋于密切。1958年1月,埃及和苏联签订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12月底,两国签订了苏联援助埃及建设阿斯旺高坝第一期工程协定。1960年1月,埃苏就苏联参加建造阿斯旺高坝第二期工程达成协议。1964年苏联提供给埃及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已达5亿英镑。

1966年2月23日,叙利亚发生军事政变,叙陆军参谋长贾迪德出任总理,空军司令阿萨德任国防部长。叙新政权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苏联向叙利亚提供了1.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建设有“叙利亚阿斯旺水坝”之称的幼发拉底河水坝和水力发电站;接着又向叙利亚提供武器和派遣军事顾问。1966年11月4日,埃及与叙利亚缔结了共同防御协定,其中规定对两国中任何一国的侵略都将被认为是对另一国的侵略。此后,以色列与叙利亚、约旦的边境局势紧张。1966年11月11日,以色列一辆边防警察指挥车在约旦的萨木村附近边境上踩响地雷,炸死3人。13日清晨,以色列装甲部队袭击了萨木村。一营约旦士兵从希伯伦赶来迎击,遭到了以色列的伏击,约旦方面死伤50余人。1967年4月7日,以色列出动海市蜃楼式飞机侵入叙利亚领空。在以叙空战中,叙利亚6架米格式战斗机被击落,叙以边境局势更为紧张。同年5月1日,纳赛尔宣布,根据埃叙共同防御协定,埃及已同意向叙利亚派遣空军部队。

5月13日,埃及副总统萨达特出访朝鲜回国途中,与苏联领导人举行会谈,苏向他通报了以色列计划在5月17日向叙利亚发动进攻的情报。纳赛尔为了警告以色列不要冒险,于5月15日向西奈半岛增派了两个师的兵力。次日,埃及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法齐通知联合国部队指挥官,要求他的部队从西奈半岛撤走。5月19日,埃及军队接管了加沙地带,22日,封锁了亚喀巴湾,不准以色列船只和为以色列运送战略物资的外国船只通过。23日晨起,封锁亚喀巴湾的埃军进入阵地。同一天,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指责埃及的行动是“对以色列的侵略”,等于是“一次武装进攻”。美国总统约翰逊也发表声明,称埃及封锁亚喀巴湾是“非法的”,并对以色列表示支持。5月30日,约旦国王侯赛因访问埃及,签订了双边防御协定。协定规定,一旦战争爆发,约旦军队将归阿拉伯联合司令部指挥。

5月27日凌晨3时,苏联驻埃及大使紧急求见纳赛尔。大使表示,苏联接到美国来自以色列的情报,称埃及打算立即向以色列开战,苏联政府敦促埃及“不要首先开火”。苏联大使还说,苏联已从美国得到保证,以色列不会发动进攻,如果以色列发动进攻,苏联决不坐视不顾。纳赛尔当即否认埃及有进攻以色列的意图,并保证埃及不会开第一枪。苏联把谈话内容通报美国,美国又立即把这一情况转告了以色列。

5月27日,以色列外交部长埃班带着美国保证提供武装支持的诺言回到特拉维夫。5月31日,以色列情报局长访美时得知美国将支持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6月1日,以色列内阁改组,艾希科尔组成以工党为主的联合政府,工党在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加哈尔集团(自由运动和自由党的联盟)和退出工党的拉菲加入了政府。拉菲的领导人摩西·达扬出任国防部长。2日,达扬提出了侵占西奈的作战方案。5日,以色列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了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动员的兵力达25万人,编成25个旅,有作战飞机约290架,坦克约1000辆,装甲人员输送车1500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国总兵力为32.8万人,编成约42个旅,有作战飞机680余架,坦克2300余辆,装甲人员输送车约1800辆。

战争的过程 以色列首先进攻埃及。6月5日7时45分(开罗时间8时45分)以色列首批飞机在特拉维夫起飞。以色列选择这一时刻发动空袭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因为这一时刻埃及的空防最为松懈,他们的晨班巡逻机正返航加油,而接班的飞机尚未起飞,指挥官正在上班的路上。从早晨7时45分到10时35分的2小时50分里,以色列飞机共17批以每次不到10分钟的间隔起飞,连续对开罗、苏伊士运河附近和西奈地区的10多个最重要的埃及机场和萨姆—2型导弹基地狂轰滥炸。埃及可以立即起飞作战的约340架飞机中,有300架被炸毁,少数尚能使用的飞机也因跑道受损而无法起飞。埃及350名飞行员中,有100名死亡。5日下午,以色列又对约旦、叙利亚机场进行轰炸,约、叙损失74架飞机,以色列掌握了制空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第一批抵达犹太圣地——西墙旁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

以色列对埃及第一次空袭半小时后,即5日上午8时15分,以色列地面部队9个旅,编组成3个装甲师分三路向西奈半岛推进: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直指伊斯梅利亚,南路奔袭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为了挽回败局,西奈地区埃军发起两次反攻,力图夺回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但是都没有成功。7日,以军向西奈半岛最南端的战略要地沙姆沙伊赫推进。8日,以军已经抵达苏伊士运河东岸。纳赛尔要求苏联紧急提供战斗机、坦克等装备,但苏方迟迟不予答复。6月9日,埃及被迫宣布停火。

以色列对约旦的进攻是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开始的。6月5日下午,以色列装甲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同时对南面的耶路撒冷老城和北面的杰宁城展开攻击,约军被迫逐步撤退。部署在约旦河西岸的两个约旦坦克旅在48小时内被击溃。7日,以军南北两路都抵达约旦河西岸,占领了面积约4800多平方公里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8日,约旦宣布接受停火。9日上午,以色列集中10个旅的兵力向叙利亚发动进攻。以色列兵分三路攻击叙利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戈兰高地。10日中午,以军占领了戈兰高地首府库奈特拉,从而控制了通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11日,叙利亚同意停火。

在“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约61000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约5200余平方公里和戈兰高地约115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所占领土相当于以色列本土面积的三倍。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把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埃、约、叙三国军队死亡约4300人(埃及约3000人),受伤6100余人(埃及约5000人),被俘和失踪7500余人(埃及约5000人),损失飞机约440余架(埃及为350余架),坦克约960余辆(埃及约700辆)。以色列军队死亡约1000人,伤约4500余人,被俘和失踪15人,损失飞机约40架,坦克约400辆。

停火协议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5小时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动用连接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热线,与美国总统约翰逊取得联系,双方表示愿为中东停火而努力。6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苏代表提交的关于阿以双方“立即实现停火”的决议草案。7日,安理会应苏联要求再一次召开会议,通过了苏联代表提出的“限期停火”的决议草案。决议要求阿以双方在当天格林威治时间20时停止一切军事活动。以色列8日晨宣布接受停火,条件是阿拉伯国家也必须实现停火。约旦、埃及和叙利亚相继接受了停火。7月10日,安理会决定派遣联合国观察员进驻苏伊士运河区等地监督停火。11日,联合国观察员进驻有关地区。

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英国提出的关于中东问题的提案,即著名的第242号决议。决议强调“必须于中东建立公正及持久和平”,“不容以战争获取领土”,“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所占领的领土”,并要求“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自由通航”,“达成难民问题的公正解决”。以色列对第242号决议作出独特的解释。决议中要求以色列撤军的英文是“from territories”,而不是“from the territories”,以色列认为,这不是指以军必须从所有领土上撤出。

1968年5月1日,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宣布以色列承认第242号决议,把它看作为达成公正和持久的和平的协议的一种手段。以色列认为决议没有呼吁它从所有领土上撤军,所以它坚持“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应该在谈判过程中加以确定,它不可能返回到战前的边界上,并且在签订和约之前不从任何领土上撤出。埃及和约旦在经过犹豫之后接受了第242号决议。它们宣称,任何协议的必要条件是以色列撤到1967年6月4日的边界上;在达成协议之后,它们将继续支持巴勒斯坦的解放斗争。叙利亚拒绝了第242号决议。

第242号决议通过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任命瑞典驻苏联大使贡纳尔·雅林为调停人。雅林在耶路撒冷、开罗和安曼之间来回访问,与阿以双方频繁磋商,但是在整个停火线上,尤其是苏伊士运河两岸,战争仍然不断发生。雅林的努力未能导致双方立场的改变。1969年4月到7月,美、苏、英、法四国驻联合国代表举行四大国会议,进一步讨论政治解决中东问题。由于各方分歧很大,会议未能取得进展。

1970年3月,苏联在纳赛尔的要求下,运给埃及40部萨姆式地对空导弹发射架,100架米格歼敌机,并派出掌握导弹的1500名军事技术人员。这种情况引起美国的严密注意。4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派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约瑟夫·西斯科赴中东,同阿以双方商讨解决办法。6月25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提出政治解决中东问题的新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罗杰斯计划”。它主张埃及和以色列实行“3个月的有限期的停火”;在这期间双方各派代表同联合国特使雅林会谈,讨论以什么方法执行第242号决议,使以军撤出,并使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主权和独立。以色列接受了“罗杰斯计划”,同时强调,它的军队只撤到安全和公认的边界,这种边界应该由和平协议确定。以色列接受罗杰斯的建议时获得美国的保证:与停火一起,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地区禁止部署新的导弹或者其他武器。7月23日,埃及正式宣布接受罗杰斯计划。

新的停火协议8月7日生效。但是,以色列拒绝参加由雅林为中介人的与埃及的谈判,理由是埃及没有把导弹撤出运河区。纳赛尔去世、萨达特继任总统后,情况有了转机。1970年底,在同美国磋商后,以色列政府决定恢复以雅林为中介人的谈判。1970年12月29日以色列议会批准了这项决定。

战争的后果 1967年6月9日,即埃及接受停火的第二天晚上,纳赛尔在共和国宫的办公室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承担(战争失败的)全部责任”,宣布他决定“放弃一切政府职务和不再发挥任何政治作用,回到群众中去”。纳赛尔发表讲话几分钟后成千上万的群众涌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声讨以色列,并要求纳赛尔撤消辞职的决定。10日早晨,埃及国民议会举行会议,拒绝纳赛尔的辞职决定,要求他继续领导埃及政府,直到以色列从它所占领的埃及领土上全部撤走。纳赛尔同意继续担任总统后,撤消了埃及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密尔和空军司令西德基·马哈茂德以及其他9个将军的职务。战争的失败给纳赛尔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1970年9月28日他因心脏病饮恨长逝,享年52岁。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积极准备为洗雪耻辱和收复失地而斗争。

1967年9月1日,第四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苏丹首都喀士穆召开。会议要求以色列军队撤到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边界,并宣布:“阿拉伯的基本义务和信念是:不承认以色列,不同它和解,不同它举行谈判”,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的“三不政策”。为了对以色列表示抗议,苏联于1967年6月10日断绝了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东欧国家也纷纷同以色列断交。1972年到1973年初,有七个非洲国家同以色列断交。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法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急剧恶化,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对以色列实行武器禁运。美国开始取代法国,成为以色列的最大武器供应国。

以色列国内在以色列未来边界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哈尔集团(利库德集团的前身)以及以色列工党和全党宗教党的某些成员主张,以色列不应该从1967年6月占领的领土上撤出,从而实现“不可分割的以色列国”的理想(即“大以色列计划”)。少数左翼集团(包括共产党)呼吁归还所有占领的领土。以色列工党、统一工人党、独立自由党的大部分成员,以及各宗教党的许多成员准备归还大部分领土,以换取同埃及和约旦的和约。由于以色列政府中对所占领土的未来有意见分歧,政府没有通过有关未来边界的任何决议。但实际上,它主张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统一的耶路撒冷归以色列所有,沙姆沙伊赫由以色列控制,约旦谷成为以色列的“安全边界”。

相关犹太人与犹太教

上一篇:第三十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

下一篇:第三次阿利亚

声明:第三次中东战争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