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犹太人与犹太教 >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

来源:犹太人与犹太教 时间:2017-03-25 17:00:01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

奥斯曼帝国统治阿拉伯巴勒斯坦长达400年(1517—1917)之久。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民族源于中亚西突厥乌古斯人的游牧联盟,11世纪时征服并开始迁居小亚细亚,13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雏形奠定。

1517—1574年间的奥斯曼帝国 这是帝国统治的黄金时代。苏丹谢莱姆一世有“耶武兹”(意为勇猛、严厉)之称。他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倍。1514年8月,他在查尔迪兰战役中大败伊朗萨非王朝后,把目光投向衰弱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打算把马木留克王朝的军队逼离埃及,从而远离在非洲的军需供应基地,然后在亚洲击垮他们。1516年8月24日谢利姆一世在叙利亚北部代比克的战役中给予马木留克军队以毁灭性打击,相继占领了阿勒颇、大马士革、哈马、胡斯等叙利亚北部的所有大城市,并从大马士革派遣军队控制了邻近地区。德鲁兹信徒的首领和贝督因人部落的酋长从叙利亚各地赶去宣誓效忠新统治者和离开大马士革征服加沙的大臣帕夏。1516年底,整个国家已完全处于谢利姆一世的控制之下。1517年初,谢利姆一世对埃及开始发动进攻时,访问了耶路撒冷。他儿子苏莱曼一世继位之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瓦利(阿拉伯行省总督)举行起义,试图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阿拉伯国家。但结果,瓦利被奥斯曼帝国杀害。这场起义使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人蒙受灾难。起义后,奥斯曼帝国撤掉所有穆斯林官员,一切职务均由奥斯曼人担任,并按照苏莱曼一世制定的帝国政治体制对军队和民间进行管理,实行封建军事分封制。他把被征服的领土分割给奥斯曼人管辖,每一块领地都必须派遣骑兵参加作战,并且根据领地大小确定所派随军服务人员的人数。所有地区的骑兵都有统一旗标,战争由贝伊(奥斯曼帝国一个地区或小省的长官)指挥。而随着帝国的壮大,它的版图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阿纳托利亚地区,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应新形势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小省数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委派高于贝伊职位的官员更便于统治。这些官员管辖几个小省,必须绝对效忠苏丹。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的前50年是新型管理制度演变形成的决定性时期。当时巴勒斯坦被划分为四个大区:耶路撒冷、加沙、纳布卢斯和萨费德。每个区组织严密,政治、军事和司法独立,并又划分为几个农业区。其中耶路撒冷分为两个区:耶路撒冷和希伯伦;加沙分为三个区:加沙、赖姆莱和利达;纳布卢斯分为四个区:杰贝勒沙米、杰贝勒杰利,卡昆和巴尼萨贝;萨费德开始时有六个区:萨费德、提卜宁、西提、什科夫、阿克和太巴列,后来西提并入提卜宁区。当时巴勒斯坦属大马士革省,秩序正常稳定,农业区的管理也趋于恢复。帝国统治前50余年中,巴勒斯坦人口增加了一倍,几乎达300万,主要是乡村的农民、贝督因部落游牧民和半游牧民,耶路撒冷、希伯伦、加沙、顿姆莱、纳布卢斯和萨费德六大城市只有15万人口。当时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棉花和芝麻,果类有海枣、无花果、石榴、浆果、橄榄等。犹太人及基督徒善制葡萄酒和葡萄蜜。贝督因人和当地农民饲养牲畜。胡拉湖和基尼烈湖的居民普遍从事渔业,地中海沿岸也有渔业点。农业的繁荣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如耶路撒冷出产橄榄油,以油为原料生产的肥皂出口欧洲;在萨费德及其邻近地区,犹太人创建了织布和染纺工业中心;纳布卢斯和恩泽提姆发展了制革业;迈季代勒、利达、纳布卢斯和阿克发展了纺纱业等。手工业方面,除马木留克王朝时期就开始从事的犹太人外,耶路撒冷、贝特谢安等地的基督徒兴起宗教物品的手工艺制作,卖给到巴勒斯坦的朝圣者或出口海外。

1517—1574年间的犹太人社团 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随着西班牙难民的移居,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社团壮大起来。圣地犹太人除150户寡妇外,达300户,他们享有稳定的收入且不受征税支配。大约有200人受到公共基金和巴勒斯坦以外地区募捐资金的救济。1502—1524年间,犹太人社会的首领是R·伊萨克·肖拉。当时的犹太人分为四个阶层:(1)东欧犹太人,大多是迈蒙尼德时代就居住在那里的东欧犹太人后裔,这一时期他们与来自意大利的移民紧密联合;(2)西欧犹太人,是被驱逐的犹太难民,构成该城人口的主要部分;(3)来自北非的马格里布移民;(4)土著居民的后代摩尔人,他们一直居住在巴勒斯坦。这一时期精神统治权以摩尔人和马格里布人手中转到西欧犹太人手中。犹太学者及每位成员间常就祈祷、会堂诸事项发生争执。巴勒斯坦中部的纳布卢斯和南部的希伯伦、加沙都有犹太人居住。如萨费德的犹太人达300户,经济状况良好。那里有三个会堂,分属西欧犹太人、马格里布人和摩尔人。在欧洲犹太人帮助下,萨费德的犹太人度过了马木留克王朝退却和奥斯曼帝国征服时的困难时期。由于巴勒斯坦经济状况好转,移民人数大增,人口达1000户(约5000人)。移民中以西班牙难民为最多,不少人去了耶路撒冷,那里的犹太人从1526年约200户增加到1554年的338户。列维·哈比贝拉比也住在那里,管理社会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圣地居住过的著名人物还有大卫·伊本·阿比·齐美拉阿比和犹太教法典研究院院长贝扎列·阿什纳齐拉比。大多数移民居住在萨费德,该地发展成为一所重要工商业城市。16世纪中叶,萨费德犹太人达1万,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和邻近的思泽提姆·比亚和加利利的农村聚集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犹太人。萨费德还以《摩西五经》及其教义的重要中心而闻名。雅各·伯拉贝拉比试图在那里恢复圣职授位仪式,该仪式已几百年不举行,但遭到圣地圣贤,特别是列维·哈比贝拉比的激烈反对。作为这一时期的神秘哲学教育中心,那里居住着许多伟大学者研究神秘哲学。在艾萨克·卢里亚拉比到萨费德前,那里已有一些著名神秘哲学家以及他们倡导的哲学体系。卢里亚建立的神秘哲学实践性体系得到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犹太人的广泛支持。这一时期,人们萌发了拯救世界、驱逐奥斯曼帝国的愿望,以西班牙难民最为强烈。在杜纳、格纳萨和其侄子唐·约瑟夫的努力下,他们决心重建废墟中的太巴列。杜拿·格纳萨和唐·约瑟夫向苏丹租赁了太巴列地区,并派代理人去管理该地的犹太人。太巴列慢慢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唐·约瑟夫死后,所罗门·阿贝纳斯获得太巴列的统治权,在太巴列建设了一些公共工程。不过,由于政治经济因素,重建太巴列的计划最终半途而废。

1574—1700年间的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后的200多年间,奥斯曼帝国渐趋衰落。礼尼塞里(土耳其苏丹近卫军)丧失了谢利姆一世创建时的严格纪律,他们频繁发动骚乱,过分要求薪水和官位,对苏丹政权构成长久威胁。统治中心的混乱首先波及到沙漠边境。穆斯林首领们利用机会重建废墟中的家园。其中最为杰出的领袖是马安家族的法赫鲁丁二世(1590—1635),他是黎巴嫩德鲁兹信徒的埃米尔(亚非地区穆斯林酋长)。他征服萨费德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东部的阿杰隆,驱逐了各地强盗,使加利利成为一个宁静安全的地区。同时,他为了实现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塞浦路斯地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十字军国家的愿望,与意大利托斯卡纳结盟,扩张他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他占领了杰宁地区,逼近卡尔迈勒山,与德鲁兹山的贝督因人签订协约。但1613年,他被奥斯曼帝国的军队驱逐,不得不侨居意大利五年。复位后,法赫鲁丁二世继续扩张,成为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部分地区)的统治者。他甚至与西班牙皇帝的代表签定协约,打算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基督教国家。马安家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扩张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军队从水、陆两路对他们进行围攻。法赫鲁丁想用西顿和贝鲁特贿赂大马士革瓦利,同时派人到意大利寻求援助,但最终不得不绝望投降。1634年,他在伊斯坦布尔被俘;翌年被处死。马安家族的彻底失败也没使奥斯曼帝国的形势有所好转。札尼塞里军队不断暴乱,苛捐杂税繁多,欧洲大片土地丧失,帝国势力日趋衰落。

1574—1700年间的犹太人社团 16世纪下半叶,巴勒斯坦地区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贝督因和德鲁兹骑兵不断抢劫萨费德和加利利的工商业城市。1516年的一份文件命令500到1000户的萨费德犹太人迁往塞浦路斯,这个命令后来被取消,但降低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一些著名学者也开始离开该城。虽然萨费德并没有完全被遗弃,太巴列也是如此(17世纪末该地已无一位犹太人),但他们确实是衰弱了。而耶路撒冷则遭到贝督因谢赫(阿拉伯族酋长)贪婪地剥削和压榨。穆罕默德·伊本·法鲁克担任该地贝伊后,对人民施行暴政,尤其是犹太人承受了沉重的赋税。一年后,大马士革帕夏驱逐了伊本·法鲁克,但赋税并没有减轻,许多犹太人特使到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地区筹集资金挽救社团,从而使耶路撒冷等地的犹太人社团重新发展起来。耶路撒冷处于困境时,希伯仑和加沙曾是难民的避难所。1648年后,随着大批战争难民涌入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增多。统治者趁机向犹太人强加赋税,许多穷人等待着以前正常送到的巴勒斯坦以外地区犹太人社团的援助,但援助没有能及时送到而且不足。不少特使到国外寻求帮助。如沙贝塔伊·泽维去欧洲途中曾经加沙。加沙是内盖夫和西奈的首府,大商业中心及亚非两洲间的交通要道,那里有一个重要的犹太人社团。由于其享有独立行政管理权,也曾是犹太难民的避难所。16、17世纪该地聚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它还成为沙贝塔伊运动的重要传播中心。这一时期,耶路撒冷重新获得精神领袖地位,它是大多数巴勒斯坦学者的中心,并且吸引了一些来自东部国家的学者。尽管物质条件艰苦,统治者强暴,但17世纪的犹太人还是成功地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南部地区稳固了自身的地位。

1700—1800年间的奥斯曼帝国 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政权地位发生了变化。1699年,与神圣同盟之间持续了16年的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被迫签定割地的《卡尔洛维茨和约》,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札里塞里兵团实力衰弱,奥斯曼苏丹不得不允许穆斯林瓦利自己征兵组织地方武装。骑兵团和步兵团相继建立,由阿尔巴尼亚人、波斯尼亚人和马格里布人雇佣军组成。他们的津贴从当时政府财政收入中拨给,地方统治者借此横征暴敛,吞噬弱小地区,扩大自己版图。这些军队恰又是18世纪奥斯曼帝国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1733年,阿拉伯独立运动先驱扎希尔·欧麦尔继承父位。1742年,他出兵占领太巴列、拿撒勒。大马士革帕夏死后,他击败所有残余势力,进一步扩展势力,控制了沿海城市海法、阿克,与在那里已有基础的欧洲商人发生直接经济联系。1768年,趁俄土战争之际,他联合埃及阿里贝伊及俄国舰队,举行起义,建立独立国家,1771年几乎控制了整个巴勒斯坦。他击败大马士革总督所部2万余众的进攻,不久占领贝鲁特。俄土休战后,他即遭土耳其陆、海军围攻,被迫退守阿克城。后因奥斯曼帝国收买了他的雇佣军,札希尔为叛军谋杀。苏丹军队占领阿克。哈麦德帕夏出任西顿地区贝伊,定都阿克,他还统治的黎波利,并曾两度控制大马士革。他组织部队加固阿克城墙,防御措施在阿克遭拿破仑军队围攻时发挥了作用。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把拿破仑看作同盟军,没想到他会进攻埃及。1799年初,拿破仑向巴勒斯坦进军,他想收买哈麦德投降,但遭拒绝。法国军队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加沙、赖姆莱、利达和雅法。由于他意在打开通往奥斯曼帝国中心的大门,故没有进攻耶路撒冷。法国军队征服海法后围攻阿克。奥斯曼帝国得到英国海军和土耳其军队的援助,但仍被法军打败。虽然这次胜利为法军打开了通往萨费德的通道,但拿破仑由于缺乏重炮,无法摧毁阿克城的防御工事;同时,法军中爆发瘟疫,而不得不撤回欧洲。尽管拿破仑出征巴勒斯坦最终失利,但拿破仑却意识到巴勒斯坦具有防卫和进攻的双重意义。以巴勒斯坦为屏障,他就可以防止盎格鲁—土耳其人的进攻,直接出征安纳托利亚和伊斯坦布尔、伊拉克、波斯湾和印度。拿破仑入侵期间,巴黎讨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主张。据传拿破仑围攻阿克时曾对犹太人宣布,称他们是“巴勒斯坦合法继承人”,号召他们夺回被占领的土地。由于奥斯曼帝国衰弱,赋税增长,人民无法承担只好离开乡村去城市。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多为农民。各地情况有所差别。耶路撒冷和贝特谢安之间的良田和荒地形成鲜明对照。农田的荒芜与人烟稀少关系极大。札希尔·欧麦尔极力恢复加利利地区的农业生产。他鼓励农耕,向农民贷款,并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对犹太人也很友善。与之相比,哈麦德对农业生产漠不关心。

1700—1800年间的犹太人社团 这一时期犹太人社团重建起来。17世纪末,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期待救世主的热情高涨,移居巴勒斯坦的人随之不断增多。18世纪初,欧洲犹太人犹大·哈希德和哈伊姆·马拉克被护送到耶路撒冷。他们抵达以前,耶路撒冷有1200名犹太人,其中200名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债务沉重。护送队伍分两路前进,大约有500多人死于路上,仅1000人抵达圣地。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对他们的到来是不欢迎的,甚至出现了纠纷。因为穆斯林借钱给护送队的犹太人,却宣布要耶路撒冷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偿还。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只好到各地寻求援助。由于一些与他们无关的政治因素,援助没有到达。穆斯林放火焚毁他们的会堂,占领他们的居住区。由于害怕被逼旧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不得不离开圣地,留下的把自己伪装成东方犹太人。来自欧洲的移民居住在希伯仑、萨费德和太巴列。犹大·哈希德到达不久便死了。当时犹太人主要靠国外捐赠维持生活,如果捐赠出现了一点意外,或者捐赠到迟了一些,穷犹太人便无法生存。面对这种情况,曾有学者指出耶路撒冷只能接受能够自立的犹太移民。为了监督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偿还犹太人社团所承受的大笔债务,住在伊斯坦布尔的耶路撒冷长官则派人管理犹太人社团和犹太人朝圣者。圣地还住有不少著名学者,他们在犹太教法典研究院中研究犹太教义。由于希伯仑的穆斯林发生内战,该地犹太人生活极为困窘。为了社团的安危,有两位特使先后去欧洲和北美寻求资助。18世纪80年代,希伯仑城中犹太人口达300人。加沙的犹太人社团比希伯仑的小,并频繁遭到各种军队的侵袭。拿破仑占领该城后(1799年),犹太人几乎绝迹,到1811年已无一人。许多来自波兰和立陶宛的犹太人定居在萨费德和太巴列,它们是18世纪中叶虔敬派(犹太教神秘主义派别之一)的中心,与当时国外最大的犹太人社团建立起新的联系。加利利和太巴列在17世纪已消失的犹太人社团被来自东欧的移民重建起来。太巴列是在扎希尔·欧麦尔帮助下重建的。

1800—1882年间的奥斯曼帝国 19世纪初期,原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巴勒斯坦呈现分裂的局面。1840年后有所好转。国家统治制度发生了变化,西方列强的影响增强,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使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东方问题”的焦点。1800—1831年,巴勒斯坦分属两位奥斯曼帝国帕夏统治,疆界不时发生变化。一般而言,从纳布卢斯北部到希伯仑南部(包括耶路撒冷)的东部中心山区属大马士革帕夏管辖。从沿海平原到汗尤尼斯属阿克帕夏管辖。沿海平原又分为三个区:加沙、赖姆莱和雅法。内盖夫的大部分不受奥斯曼帝国控制。即使在奥斯曼帝国极盛时期,统治者也没有试图使被征服领土的非土耳其人奥斯曼化。统治阶层的子孙经常与当地姑娘通婚,为当地人所同化。所以,巴勒斯坦地区的传统保持不变,帝国臣民首先要效忠的是自己所属的宗教阶层和社团,而不是帝国统治者。基督徒和犹太人作为土耳其非穆斯林的宗教自治团体,与统治者的关系极其有限。帕夏哈麦德与埃及苏丹的松懈关系一直持续到他的后继者:苏莱曼、伊斯麦尔和阿贝道拉,他们比哈麦德更无建树,更加残暴。苏丹和大马士革、加沙的帕夏都强收赋税,压榨人民。19世纪80年代初,赖姆莱和阿克的居民靠卖棉花和棉布给勒旺的法国商人为生,并从法国商人手中购买衣服、染料、糖和咖啡。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商人不复出现,代之而来的是英国勒旺公司,他们对棉花不感兴趣。1815年后法国商人回到东方,但没有建立起以前的贸易联系。1821年,长纤维棉花引入埃及后,巴勒斯坦地区的棉花生产几乎丧失了重要地位。1832—1840年间是地方自治最厉害的9年。穆罕默德·阿里吞并了其他帕夏的领土并强迫苏丹承认其合法地位。他派遣自己的儿子易卜拉欣出征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易卜拉欣征服成功,定都大马士革,建立起正常的法律秩序和经济秩序。欧洲列强这一时期极力争夺这块土地,土耳其人也多次试图重新征服它。这一时期,传教士获准传教布道,建立教会学校。英法都意识到控制它就可以修筑跨洋运河和跨洋铁路。在争夺过程中,欧洲列强发生利益冲突。1840—1841年间英国采取武力迫使易卜拉欣放弃巴勒斯坦,使其重新处于土耳其控制之下。在严格的中央集权基础上一套新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起来,这种变化最终在1864年的土耳其省法律中反映出来。大部分巴勒斯坦都属纳布卢斯地区,阿克是贝鲁特省的一部分,地区和行政当局独立的耶路撒冷(不久成为大马士革省的一部分),处于伊斯坦布尔政权的直接统治之下。各级官员均由土耳其人担任,等级分明。每位官员从属于他所在区的瓦利,而瓦利必须服从伊斯坦布尔的内务大臣。每一个等级的土耳其官员都在代表全体臣民利益的议会协助下行使统治权。这种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完全消除腐化犯罪,但它大大减少了各地统治者的粗暴行为,甚至使各派宗教团体能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一部分作用。1838年,埃及政府允许英国在耶路撒冷开设领事馆。20年后,所有重要的西方国家,包括美国都在耶路撒冷委派领事代理人。他们通过领事代理人争夺保护权,以消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并最终瓜分其国土。俄、法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争夺是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1860—1890年,英法加强了对该地区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的争夺,他们互不相让,扩张自己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势力。此外,英、德、美等国教区纷纷建立起教管区,如德国人划占教区达500多个。这一时期,随着邮船在中东地区的出现,巴勒斯坦和欧洲的正常通讯联系首先建立起来。1837年澳大利亚和法国获准在奥斯曼帝国的亚洲省份开办邮政服务。到了19世纪中叶,土耳其人的邮政服务取而代之。1865年,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其他重要城市建立起与帝国首都和欧洲的电报电讯联系,3年后耶路撒冷和雅法之间出现了第一条可供四轮马车行使的道路。道路和通讯的改进使朝圣和旅游人数增多,带来了新的经济收入。耶路撒冷的范围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大大扩展,成为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

1800—1882年间的犹太人社团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800—1840年和1841—1880年,前后情况有显著差别。前30年中,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腐朽黑暗达到顶峰。1840年后犹太人卷入与中东问题相联系的国际冲突中,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保护。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和文化影响也不断地扩大,这样就为巴勒斯坦犹太人政治复兴铺平了道路。哈伊姆·萨列姆·法希是一个古代的犹太人家庭的后代,他在巴勒斯坦的影响持续了20年。法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犹太人及穆斯林、基督教的负担。1820年他被阿贝道拉帕夏谋杀。这一时期,大部分犹太人居住在四个圣城——耶路撒冷、萨费德、太巴列和希伯仑。他们处在土耳其官员沉重赋税压榨下,受到海外犹太人募捐基金的资助。由于欧洲犹太人的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继续增长。随着敖德萨到雅法的轮船交通开辟及其他一些路线建成,迁徙浪潮呈上升趋势。巴勒斯坦对东欧犹太人最富有吸引力。他们定期用轮船运载虔敬派信徒到耶路撒冷和其他圣城。1820年希伯仑建立起第一个东欧犹太人社团。该犹太人社团的发展被1837年的地震中断,1839年重新恢复,1841年拉比教派的社团建立以后迅速发展起来。雅法的犹太人大多来自北非,东欧犹太人从1857年的3户增至1874年的20户,该地犹太人总数达到500人。曾与耶路撒冷争夺精神霸权的策费特在1837年地震时受到严重打击,2000名犹太人丧生,再也没有恢复以前的领袖地位。在争夺巴勒斯坦霸权的过程中,西欧列强都对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产生很大兴趣。英国和俄国成为该地区犹太人的保护国。1849年圣地的俄国犹太人首领请求该地英国领事给予俄国歧视法造成的无国籍犹太人以保护。30年代后,俄国领事的态度有所好转,甚至在俄国国内迫害犹太人时给他们一定保护。当时,犹太人社团的讨论热点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至少是一个犹太人独立城邦。1839年摩西·蒙特菲奥访问巴勒斯坦与穆罕默德·阿里商谈,希望犹太人所欠埃及政府的大笔债务能获得豁免。虽然商谈毫无结果,但由于阿里在埃、土冲突中失败,于两国间建立一个犹太人缓冲国的主张得到支持。发起人是威尔逊·菲尔逊马什。亚伯拉罕·贝尼沙制定了详细计划,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备忘录被英国驻耶路撒冷领事威廉·杨格采用,获得蒙特菲奥和一些英国犹太人首领的支持。这一时期,犹太人与非犹太人、欧洲列强内部及犹太人内部矛盾严重,特别是内部冲突危害到正式巡回筹款员的工作。东欧犹太人数目逐渐超过西欧犹太人,新老社团都繁荣壮大起来。耶路撒冷的老城无法容纳众多移民,1861年犹太人在城外建起第一个新区,25年后新区数目达9个。经济状况基本保持不变。一些犹太人打算建立犹太人农业区,蒙特菲奥响应他们的要求,制定了关于这方面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规则。他还与其他人合作,在圣地建立犹太人医院,并支持弗朗克1856年创办的拉梅尔学校。拉梅尔学校采取新型教学方法,由于教授欧洲语言,遭到许多东正教犹太人和世界各地学者的激烈反对,弗朗克只好把学校交给西欧犹太人管理。犹太人转向从事农业生产的步伐并没有放慢。1867年他们首次在莫察(耶路撒冷)购买了一块土地。1870年法国犹太人与当地犹太人合作创办了农业学校。1873年和1878年先后在莫察和佩塔提克瓦建起犹太人农业区。1881年时巴勒斯坦有1000名犹太人从事农业劳动,大部分人不再讨饭行乞;这种谋生方式还为更多的移民到来打开了大门,在犹太人历史上具有较为重要意义。

1880—1917年间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勒斯坦的最后50年中,衰弱的王国继续抵制西欧列强在该国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影响。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采取各种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1902年比尔谢巴重建起来,成为政府驻地和政治堡垒。1908年尼察纳也成为一个政治中心。促使奥斯曼帝国加强法律秩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路的兴建。从耶路撒冷到雅法、纳布卢斯、希伯仑的公路于80年代时建成。从耶路撒冷到雅法的铁路干线以及与汉志铁路(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麦地拿)相联系的海法—德拉干线分别由法国人和德国人建成。1878年,根据巴尔干战争的决议,制定了一项特殊法令鼓励穆斯林移民定居在苏丹的土地上。其中摩洛哥人住在加利利,切尔克斯人住在君士坦丁堡和加利利,波斯尼亚人住在凯撒里亚。同时,就外国购买土地问题作了严厉限制。而欧洲列强也利用屈服的政权增加他们在各地区的立足点。英国1882年占领埃及以后,奥斯曼帝国主要同德国缔结友好关系,并随着德皇凯撒·威廉二世和皇后凯瑟琳访问而得到加强。他们在耶路撒冷受到热烈欢迎。这次访问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影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欧洲人大量涌入,迫使土耳其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统治秩序,以防止欧洲列强找到借口干涉它的国际事务。

1880—1917年问的犹太人社团 1880年国内犹太人达2万多名,其中2/3的人住在耶路撒冷。另外几个圣城也有些小的犹太人社团;策费特4000人,太巴列2500人,希伯仑800人,雅法102人,海法300人。西欧犹太人是社会中原有组成部分,又吸收了来自北非、布哈拉和波斯等地的移民。东欧犹太人分为两派,他们都靠国外犹太人募捐的基金维持生活,基金一年可达10万英镑。西欧犹太人中,钱由首领分配,受济者主要是研究犹太教法典的学者和遗孀孤儿。东欧犹太人中,资金由犹太人移民会众管理。也有相当多人过着贫困生活。尽管犹太人是一个被承认的团体,他们的首领拥有一定的职位,但他们地位低下。特别在东欧犹太人中,很多人寻找外国领事的保护。大多数犹太人是正统的东正教徒,接受领袖拉比的统治。拉比反对所有现代化趋势,抵制欧洲的变革的风气。国外犹太人慈善家的帮助只有在不使传统生活方式卷入任何变化时才会被接受。人们可以自由的筹建房屋、创办医院和犹太教学校,但如果要建现代化学校或培训农业和手工艺方面生产人员,就会遭到犹太人慈善基金会首领的强烈反对。不过,也有些人是自力更生,其中包括耶路撒冷发行的第一份报纸的编辑和策费特、佩塔提瓦克附近第一个犹太人居住区的创建者。巴尔干战争后,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建议被重新提出。劳伦斯·奥立芬特的计划是其中的代表。他于1879年访问巴勒斯坦,还曾就自己的计划与苏丹进行谈判。1881年起由于沙俄和罗马尼亚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出现了犹太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浪潮。(参见“阿利亚”)。土耳其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但未能阻挡大规模的迁徙。这次阿利亚中出现了移民和传统犹太人的矛盾,最终得到解决。第一次阿利亚及其以后,尽管犹太复国主义者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但依然面临着巨大精神危机。他们意识到要迅速发展就必须取得政治地位。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集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成立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俄国和欧洲的代表共同参加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创建,赫茨尔任主席,通过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纲领,明确宣布犹太复国主义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赫茨尔进行各种政治活动,试图说服土耳其政府同意。经过几年谈判,赫茨尔对土耳其政府不再抱任何信心。英国政府向赫茨尔提议在东非的一块土地上建立犹太人的安置地。赫茨尔和西方许多犹太复国主义者倾向于接受这个提议,但东欧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对此表示强烈反对,造成运动分裂的危险。最后,1905年,即赫茨尔死后不久召开的第七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拒绝了在东非建国的提议,重新肯定非在巴勒斯坦建国不可。1904—1914年掀起了第二次犹太人迁徙高潮。巴勒斯坦呈现出复兴景象。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马其顿发动革命,结束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尽管青年土耳其党人的运动没有能完全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首领和成员的愿望,但从此可以在伊斯坦布尔和巴勒斯坦公开活动以获得公众舆论的支持。阿拉伯人采取各种措施阻止犹太人移民定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努力与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之间达成某些协议。这些协议引起土耳其人的怀疑,他们认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是分裂运动,1913—1914年间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态度反而有所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处于一片混乱和灾难之中,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也是遭遇悲惨。大战结束了奥斯曼帝国401年的统治,巴勒斯坦自此又沦为英国的保护区(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巴勒斯坦战场”),与武力征服相配合。1917年11月2日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宣言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协议国主要国家的赞成。巴勒斯坦在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犹太人与犹太教

上一篇:奥斯威辛集中营

下一篇:奥德茨 Clifford Odets

声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 资料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