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发展史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29 11:06:23

粽子,英文称rice-dumpling,起源于中国汉族,为端午节应景物之一。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诗人屈原,目的是让他的遗体不被鱼吃,故将粽子作为鱼饵投放。于是,每年的那一天,人们便以互相送粽子来作为对屈原的纪念。粽子的造型因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而异,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称正三角形、斜三角形、螺角形、铲头形等;或称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亦可。

节俗与食俗,两者几乎一体同生,血脉相连。有节俗即有与之对应的食俗,节俗是食俗依凭的载体,食俗是节俗的外在表征。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便有与之关联的美食文化,这些美食文化,大大地扩充了这一节日原有的内涵。

粽子

粽子

端午食粽,这一食俗数千年流传。粽的发展,与所有食俗一样,是有历史含蕴的,它反映的不仅是精致化的饮食追求,更折射出国人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凈,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粽子不反感。”
“九子粽”: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在年复一年的端午节日更替中,粽子无论是外形还是食材,都已经生成得非常丰富了,现在,甚至有了“南粽”“北粽”的“粽派”体系。当初投入江中以使屈原身体免受鱼虾蚕食的粗饭团疙瘩,在一代一代饮食高人的妙手中,芜去菁存,千转百回,终于出落成食俗文化中的又一大家闺秀,在端午前后便会隆重登场。我们领略粽食之味美、色秀,更应领悟这之中的文化百味。

上一篇:端午节不止有粽子,除了粽子还有哪些端午必吃美食

下一篇:粽子最早的记载是什么时候,它的起源是什么?

标签:端午节
故事:端午节的野史揭秘
声明:关于端午节粽子的发展史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

相关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