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端午节唐太宗为什么要送扇子给大臣?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28 17:45:24

在中国唐代端午节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宫中也非常隆重。在庆祝端午的宫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会以“服玩相贺”,以随身使用或游艺的小东西赏赐臣下。

唐太宗书法“飞白扇”赠功臣 庶动清风增美德

贞观十八年五月唐太宗以御笔“飞白扇”赐给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一事:“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曰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依照端午赠服玩小物相贺旧俗,以御笔飞白扇赠爱臣,明喻“庶动清风,以增美德”树立朝廷尚德勤政的治世典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优良的端午过节传统,并影响了近邻的东亚文化圈。宫中端午旧俗,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韩国文化中就有学自唐代的这个文化,君臣间互赠端午扇以表祝贺之意。

端午赠避瘟扇  扇市应景

端午一到,暑热日日盛,一般人家也在端午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相赠,采购的人甚多,因此扇市也应景而起。李淖(约880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溤贽(约904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用《金门岁节记》也说到端午时节以扇避瘟疫的习俗:“洛阳人家……,赠遗避瘟扇。”避瘟扇和端午的祥瑞植物菖蒲有连结,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取用菖蒲禳毒的功效。

唐太宗端午节不吃粽子送扇子,这里边肯定有文章。

唐太宗赠扇的真正含义:

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考证说:“推旧俗之语,则知端午之以扇相遗,自唐太宗始也。”可见,“端午赠扇”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他丰富了端午节的内容,并且使这个小发明在后来的很多地方演变成了一个民间习俗。人们普遍认为,唐太宗当初在端午节给大臣赠扇子,大概有两个目的,一是天热了,送把扇子好让大臣偿煽风凉快;二是扇子是菖蒲做的,菖蒲能杀毒,送扇子能驱不祥。这是唐太宗的初衷还是一个误解呢?
 
从《唐会要》的记载看,当时的端午节赠送礼物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唐太宗在贞观十八年只不过选择了扇子当成礼物送给了大臣。如果说赠扇仅仅是为了让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凉快和杀毒,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还要用“以增美德”嘱咐之呢。看来,那一次的端午节送扇子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一定有更加深层的含义寄托其中。
 
扇子与美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它们之间能有联系吗?从史料记载看,其实赠扇并不是唐太宗的发明,《晋书·袁宏》中就记载了袁宏出任地方官时,谢安就赠了一面扇子,“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 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谢安通过赠送一把扇子,希望袁宏给当地老百姓送去仁义之风。可见,古代的赠扇不只是为了凉快和杀毒,其实包含了勉励、希望和寄托,并且大多和弘扬“仁义”等古风有联系。仁义,这不正是传说中的美德吗?
 
当时的唐太宗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特别热衷传而久之的书法“飞白书”。这种书法是汉朝文学家蔡邕发明的,他从工匠用扫把蘸石灰刷墙得到启发,独创了黑中隐白的笔道,这就是“飞白书”。唐太宗习练这种书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书史会要》有“太宗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的评价。由此推测,端午节时唐太宗送给长孙无忌和杨师道扇子,重要的其实不是扇子,而是扇子上的飞白书,这实际上寄托了唐太宗对大臣弘扬古风、以增美德的希望,而不是人们所想像的只是为了降温和杀毒。

唐太宗所说的“庶动清风”中的清风二字,其实有着两重含义,表面是“清凉的风”,引深理解就是清风的另一个意思“清慧的风化”,用白话说,清风就是指古代优秀的风俗文化,这与“以增美德”四个字是前呼后应的,也是一语双关的。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在《飞白书赋》中用“分赐宰弼,涣扬古风”八个字,一语道破天机,说明唐太宗赠送大臣亲笔书写“飞白书”的扇子,其真实目的和初衷,就是希望大臣们弘扬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至于后来民间风俗中“端午赠扇”演化出来的“辟邪、凉快”等含义,只有用“移风易俗”来解释了。如此一说,唐太宗的“端午赠扇”真是高雅而富有内涵,而民间这一习俗的含义倒是显得通俗而更加实用。

上一篇:端午节不能“庆祝”吗,只能说“端午安康”?

下一篇:端午节禁忌多多,你知道多少?

标签:端午节 > 李世民
故事:端午节的野史揭秘 > 李世民的野史揭秘
声明:端午节唐太宗为什么要送扇子给大臣?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

相关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皇帝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