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蔺相如与屈原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08 15:51:34

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很知名,一位是完璧归赵将相和的主角,一位是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但从未有人将他俩并列在一起,一个官场得意,位极相国;一个被谗放逐、报国无门。有什么共同之处,可以将他俩相提并论呢?他们的政治气质是相同的,即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都曾以个人品德抗拒强权。

蔺相如雕像

赵国蔺相如本来不过是某个宦官的门客,在一次出使秦国的过程中因不使国格遭到侮辱而建立功名。那时秦国已相当强大,而赵国日渐弱小。当秦王得知著名的“和氏璧”现在赵王手中时,提出情愿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玉璧。赵国朝野一片犹豫,如不答应,就会得罪秦国,答应了,又怕秦这虎狼之国没有信义,没有一个大臣敢担负这项使命,只有蔺相如挺身而出。

在秦国的朝堂上,秦王得意洋洋地接过玉璧,传示左右大臣,甚至后宫殡妃,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果然没有诚意,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王说:“玉璧虽好,也有小疵,很难瞧出来,让我指示给大王。”待拿到玉璧,蔺相如后退数步,倚着柱子气愤地说:“赵国的大臣早就说你以城换玉是骗人的鬼话,我却说大国的君主不至如此 赵王这才斋戒五天,郑重地派我前来,不想大王却如此轻待,没有一点换城的意思,今天我宁愿将脑袋与这宝玉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大惊失色,忙赔不是,拿出地图随意划出十五个城池给赵,蔺相如知道仍不可信,便要求秦王也斋戒五日,之后搞一个隆重的授受仪式,秦王答应了。

回到宾馆,蔺相如偷偷地叫人将玉璧带回赵国,在仪式的当天,他厉数秦历代君王背信弃义之事,决心以死捍卫赵国的尊严,秦王无可奈何,又钦佩蔺的大智大勇,只能将他放了。

在一次秦赵国王相会的绳池之会上,秦王羞辱赵王,让赵王弹瑟给他听,又是蔺相如置生死于不顾,拿个瓦盆,冲上前去,让秦王敲瓦盆给赵王听,不然与他同死。正是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使赵国再度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屈原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面对昏馈的楚王,面对无力改变的黑暗的楚国朝政,屈原只能投身泪罗,以死报国。古代的中国社会,强权是压倒一切的,它要求社会成员的行为必须无条件的全部地服从强权的意志,但个人的身心

却完全自由,行为必须服从强权,但生命属于自己,可以不向强权屈服,于是,这一特定的政治手段,便在特殊的时刻以特殊的方式迸发出超人的力量,超越正常的社会关系,发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直接的,如蔺相如,有时是间接的,长远的,如屈原,他的政治形象在死后越来越光辉高大,他以他的死,教育人们不屈于强权,为心中的正义和尊严而生存,以死谢国,这成为最后的政治智慧。

先秦时代这类故事相当多见,贤臣以死相谏,以求君主改变不道德的个人意志,史不绝书。

春秋初年,齐强楚弱,齐楚一度交战,齐侯陈列重兵于楚使屈完面前,炫耀武力地说:“以这样强大的军力,谁能抵御,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攻不破.”屈原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能不服,如果用武力制人,楚国用方城山为城墙,汉水为护城河,君王军队再多,又能怎样。”屈完大义凛然的气度,绝一死战的决心使齐侯不敢轻举妄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柯刺秦王成为燕抗强秦最后的也是最壮烈的一幕。

对于强权,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和力量加以约束和抵御,那么,道德的力量就是唯一能够超越强权的,古代中国人对这种力量给予高度评价。

上一篇:刘伯温拂袖逐县令

下一篇:刘伯温巧救工匠

标签:蔺相如 > 屈原
故事:蔺相如的野史揭秘 > 屈原的野史揭秘
声明:蔺相如与屈原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

相关知识链接

赵国

战国历史人物

小说家

楚国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