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军百科 > 正文

杭州湾

来源:海军百科 时间:2017-06-08 12:14:01

Hangzhou Wan

Hangzhou Wan

杭州湾

中国最大的三角湾。位于东海西侧,浙江省东北部,上海市以南,西接钱塘江,东有舟山群岛遮障其外。因地处杭州以东得名。又为钱塘江出口处,亦称钱塘湾。湾口朝东,以南汇咀至甬江口连线为东界,宽约100千米;西以澉浦至余姚、慈溪交界的西三闸连线为界,宽仅20千米。东西长90千米,面积5000余平方千米。广义的杭州湾,包括钱塘江下游,通常将杭州市的闸口作湾顶,面积扩大至6000余平方千米。

为典型弯曲漏斗状海湾,其形成与长江三角洲的伸延和宁绍平原成陆紧密相关。距今2千年前,长江三角洲前缘伸至王盘山,构成海湾基础,后由江海泥沙淤积而成。近百年来的趋势是堆积量大于冲刷量。

南北两岸地区均为宽展平原,河渠纵横,经济和交通比较发达。北岸为长江三角洲南缘,地形平坦,仅乍浦、澉浦有孤立山丘(秦山184米),成突出部,岸线顺直而呈弧形,稳定少变,沙质,适宜登陆。南岸由三北平原及曹娥江、甬江河口组成,地势平展,海岸不断外延,凸出呈扇形,滩涂宽广,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冲大淤。南北两岸滩涂,质地疏松,利于耕作,已大规模围垦,种植棉、麻、谷物等。湾内有数十个小岛分布,较大的有王盘山、滩浒山、东霍山、西霍山、白山、大金山等。注入海湾的河流有钱塘江、甬江、曹娥江等。

海底地貌平缓,大部水深为5~9米,属浅水海湾。乍浦以西,底面抬高,形成万分之一、二的斜坡,西部湾顶减浅至2米左右。湾北侧王盘山以北海底,受潮流强烈冲刷,形成巨大的凹槽,最深处达40米。底质较复杂,主要是粉沙和粉沙质粘土软泥。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冬强夏弱,湾口大于湾顶。年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为28℃,1月为3.5~5.2℃。受海洋调节作用,夏季湾顶气温明显高于湾口,冬季则明显低于湾口。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如乍浦为1157毫米,镇海为1276毫米;降水集中在3~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多平流雾,年平均雾日25天,冬、春为雾季。6~9月常受热带气旋侵袭。从1949~1979年,台风中心(风力≥12级)经过杭州湾水域为7次。

年平均表层水温16.8℃,2月为6℃左右,8月为27~ 29℃。海水盐度较低,平均表层盐度2月为15.0‰~20.5‰,8月为10.0‰~22.0‰。海水含沙量较高,平均约2千克/立方米,主要来源是长江的入海泥沙。海水混浊,呈浅黄色或黄绿色。透明度较低,年平均小于2米。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多年平均潮差5.57米。澉浦附近最大潮差达8.93米,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区之一。潮流属往复流,流速湍急,湾南部大潮时达4~6节;涨潮主流偏向北岸,落潮主流趋向南岸。受热带气旋影响,湾内常出现风暴潮。杭州湾涌潮著称于世。海湾形态外宽内窄,湾顶有大片沙坎,水深渐浅,潮水西进时,水体受地形挤迫,束流而上,能量高度集中,加之东流的钱塘江水与海潮相向激荡,涌潮景象蔚为壮观。

杭州湾资源丰富。一次常潮入湾的海水达30亿立方米,潮能很大,乍浦断面的潮汐能约770万千瓦,年发电可达100多亿度。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给海湾输送了大量有机物质,成为多种鱼类回游、产卵场所。湾口水域俗称王盘洋,是浙东著名渔场,盛产海蜇、白虾、鲚鱼、马鲛、鲳鱼等。航运条件良好,外有舟山群岛屏蔽,涌浪较小,湾口是往返上海至宁波、定海之间客货船的必经水域;也是海军水面舰艇良好的训练海区。沿岸重要港口有宁波港(分内港、镇海港、北仑港三港区)和乍浦港等,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7639万吨(1996),为中国沿海著名大港。乍浦港位于北岸平湖县乍浦镇附近,建有万吨级泊位。湾西部的杭州港可顺钱塘江向东经杭州湾出海。因钱塘江下游淤浅,只能通行300吨级的船舶。

百余年来,杭州湾屡遭外敌入侵。第一次鸦片战争中(1841年10月),英军登陆部队2400人攻占镇海;翌年5月,英军派舰艇7艘,载陆军2200余人,在湾北岸登陆,攻占乍浦。中法战争中(1885年2月),法军指挥官孤拔率舰4艘,侵犯镇海,清军奋力抵抗,击伤法舰2艘,孤拔中弹受伤,法军被迫南撤。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8月,日军进犯上海,于11月5日拂晓乘大雾大潮,以两个师团于湾北岸金山卫至全公亭、长15千米正面登陆,迂回守军,上海失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海匪占据滩浒山,拦截往来船只,危害甚大。1950年6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派遣作战编队,由吴淞启航渡海,登陆滩浒山,肃清海匪,保障了杭州湾海上交通安全(见滩浒山登陆战斗)。

相关海军百科

上一篇:汉普顿海战

下一篇: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