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曹操与袁绍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22 10:40:15

袁绍与曹操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是家庭出身相似。曹操的爷爷是东汉桓帝时的中常侍,父亲曾任太尉。袁绍,自他的曾祖父以下,四代人都做过“三公”,即司徒、司空、太尉这样的大官。二是出仕年龄相似。曹操20岁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县北部尉。袁绍于20岁任濮阳县令。三是有一段个人经历相似。二人都曾为董卓赏识,却不愿为其所用而背弃了董卓。董卓表奏曹操为骁骑校尉,想和他共商政事。曹操却改名换姓,从洛阳东面的小路偷偷逃回家乡。董卓刚进京城洛阳时把袁绍叫来商议废掉少帝刘宏,另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曹操与袁绍

袁绍表面答应,借口回去和正在当太傅的叔叔合计一下,却匹马逃出洛阳亡命冀州。四是在割据群雄中的位置相似。二人都曾在某一段时间内开办着最大的“公司”。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拥有当时最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则是拥兵百万,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在全国各派政治力量中坐着第一把交椅。

但曹、袁也有更多不同之处。正如郭嘉分析的“十败十胜”之说。这主要是:曹操得策辄行,袁绍优柔寡断。曹操部下,看到东汉朝廷风雨飘摇,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机会,建议曹操迎献帝迁都城。他一经考虑成熟,便立即行动,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袁绍部下也有眼明之人看到了这个便宜。沮授曾在曹操下手几年之前建议袁绍“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袁绍听了高兴地说:这正是我的志向啊!

后来献帝流落到了河东,郭图又提醒他“迎天子都邺”。但袁绍听到反对意见,就没了主心骨。他马上降温,对此事进行冷处理。终不再提迎驾之事。待曹操做成了大买卖,袁绍很后悔,却来不及了。

曹操集思广益,善于决策,袁绍则在众说纷纭中眼花缭乱,失误连连。曹、袁二人都能折节下士,都有高水平的“智囊团”。曹操往往能在谋士们充分发表意见之后,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作出正确决策。袁绍则在谋士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吵中左右为难。最后往往排除了正确意见,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曹操扬弃的是秕糠,留下的是籽实;而袁绍扬弃的是籽实,留下的却是秕糠。官渡之战,许攸背弃袁绍来投曹操。曹操左右的人对他有怀疑,以为许攸之言不可信。荀彧、贾诩却劝曹操相信许攸的话。两难之下,曹操采纳了后一种意见。曹操亲往乌巢烧粮,立即变被动为主动。

袁绍则恰恰相反,得到曹操奔乌巢的消息,当时还在袁绍帐下的张郃说,曹操兵精,怕守将淳于琼抵挡不住,劝袁绍带兵立即救援。郭图却认为张郃的想法不对,应重点攻击曹操的大本营,把他吸引回来,淳于琼就可以不救自解。二人争执,相持不下。袁绍选中郭图的策划,只派少数骑兵增援乌巢,而自率主力攻曹操本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曹操大营久攻不下,乌巢粮草却被一把火烧个精光。早在官渡之战即将打响之时,袁绍准备挥师南下。田丰、沮授认为,军疲民惫,不宜出兵。而应积蓄力量向南发展。稳扎稳打,不出三年就会击败曹操。审配、郭图则认为敌寡我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关于袁氏集团内部此次争执,《献帝传》中有详细记载。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田丰的意见,而按审配、郭图的主意行事,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家业全毁了!曹操谋士郭嘉分析袁绍,说他“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即思虑多端而抓不住重点,喜欢策划而不善决断。归根结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所致。

曹操虚怀若谷,爱将惜才;袁绍刚愎自用,拙于用人。曹操、袁绍帐下,都曾出现过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兴盛景象。

这与他们善于招纳贤才有关。但有了人才能否使人尽其才,这就要看领导者用人之能了。曹操用人不疑,大胆放手。袁绍狐疑不定,顾虑重重。沮授对他可谓忠心耿耿,到后来被曹操捉住,还大叫:“授不降也!”偷马回奔袁氏。但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却怀疑他,怕以后尾大不掉,将他的兵权削去大半。

曹操对众文武,做得对的,就待之以礼,做错了,就正之以法。

他曾下《禁诽谤令》以正风气。还曾下《禁比周令》,严禁结帮拉派,谋取私利。袁绍却是非不分,对属下不加约束,滋长了他们的“自由化”。特别是智囊团内谋德恶劣,互相倾轧拆台,进谗挑拨现象严重,袁绍却听之任之。有时袁绍自己也信谗、信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文武之间、谋士之间关系紧张,一盘散沙。甚至不少人对袁绍多存戒心。在关键时刻,沮授泡病假,许攸、张郃弃袁投曹,都与此关系甚大。曹操心胸开阔,提倡得功者赏。谋士们奇计奏效,自然予以奖励;说错了,也不怪罪。袁绍则心胸狭窄,总怕谋士们超过自己,嘲笑自己。田丰是袁绍说好话、花大钱请来的谋士。他有眼光,料事准。他对官渡之战的看法与袁绍不一致。袁绍开始是把他下狱不用,后又将他赐死。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事有诗叹曰:“河北栋梁皆折尽,本初焉不丧家邦。”

二人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同之处是,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决心一下,重点培养扶植;袁绍则让儿子们平分秋色,搞多中心。曹操在曹丕、曹植中一旦选中前者,便“大树特树”曹丕的权威,让他作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地位仅次于曹操自己。

而对曹植则往“三股道”上甩,剪除其党羽杨修,使其日后也不能与曹丕抗衡。袁绍想把小儿子袁尚定为接班人,引起了长子袁谭的不满。但他却并不为袁尚日后的发展扫清障碍。他让三子一甥各霸一方。沮授指出这样做的危险性。袁绍却说:“孤欲令四儿各执一州,以观其能。”意思是要对他们进行考察。但一直到他死去,也没有考察出个结果。沮授叹息说:

“灾祸要从此开始啊!”特别是袁谭、袁尚之间,兄弟阋墙,裂痕越来越深。就像当时民谣里唱的那样:“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饱盈盈。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袁绍对二子谁也舍不得。

对于袁尚的党羽审配、逢纪和袁谭的党羽辛评、郭图,袁绍均不加约束,放任他们结帮拉派,煽风点火。老袁一死,兄弟二人无视曹操这个劲敌,“窝里斗”进一步升级。最后被曹操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曹操、袁绍最大的不同还是他们的结局。官渡一战,强弱移位。继而,曹操统一北方,袁绍灰飞烟灭。世事如游戏。袁绍运气很好,牌起得不错,且前期打得也很顺利,故能出现拥兵百万,据有四州的好局面。但于关键阶段,总是出错牌,最后全盘输掉。自己水平所限,又能怪谁。

上一篇:闹花丛

下一篇:花神三妙传

标签:曹操
故事:曹操的野史揭秘
声明:曹操与袁绍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

相关知识链接

曹魏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