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曹操与谏者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6-12-22 10:31:24

曹操征乌桓,战将谋士中,有人主张“回师勿进为上”,郭嘉则建议“乘其无备,卒然击之”。曹操未采纳前一种意见,挥师北进。待凯旋归来,问起谁曾在事前谏阻征伐乌桓。大家不知道他准备怎样对待这些人,都很害怕。曹操却出人意料地给曾劝退者以重赏。

既合己意,又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奖劝进者,理所当然。

曹操剧照

而提了反面意见,且被实践证明其错误,却受重赏,这便有些奇。究其因,反面意见中有一定的正确成分是其一。深入乌桓,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天寒且旱,缺水断粮,只好杀马为食,凿池三四十丈才得水。正如曹操所言:“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广开言路,特别是鼓励提反面意见是其二。一个集团内“君甘臣酸”,才有“杂交优势”。决定大事,主帅一言,异口同声或鸦雀无声都是十分有害的。

谏退者明知曹操意图,却不惮风险,忠言直谏,表现了关心军国大事的高度责任感。意见未必对,精神实可嘉。若看风向,看脸色,言不由衷,貌似顺从,实则不负责任,误国、误民、又误事。况这次意见无价值,下次未必无价值。如因前次意见不正确而批判或漠然置之,那么,下次即有妙计良策也碍难出口,谁知道同你的想法一致或相反呢?智者千虑有一失,愚者千虑有一得。得失之间,皆难先验。只有群言争鸣,才能兼听则明。既为“群言”即会有正有偏,有对有错。要说,曹操得胜班师对当初提反面意见者不加责备也够宽宏大度,他却又进而“重赏”,令大家“后勿难言”,足见诸葛孔明“曹操智计,殊绝于人”不是轻易这么称赞他的。

与曹操之举大相径庭的是袁绍之杀田丰。官渡战前田丰曾谏阻袁绍进攻曹操被囚。袁绍败北不念田丰先谏之明,却令人杀之。原因是“吾今归去,羞见此人”。正如毛宗岗所云:“为明主谋而忠,其言虽不验而见褒;为庸主谋而忠,其言虽已验而见罚。”曹、袁对忠谏者的一褒一罚,事似微小,却显露了逐鹿胜负的重要信息。

曹操善听不同意见有其历史渊源。何进议诛十常侍,拟召董卓进京城洛阳。曹操劝其只诛元凶,缩小打击面;勿召外兵,防止引狼入室。何进却不以为意。结果何反被张让等人伏杀。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卓,除孙坚、曹操打了硬仗,其余皆畏葸不前。曹操力谏盟主袁绍抓住有利时机进军,却没有得到响应。无奈,他孤军去赶董卓。这些经历,使曹操对身居高位,寡谋而拒谏者深恶痛绝,视为前车。

当他后来身居要职,具有“拍板”权时,便十分重视参谋班子,注重听取部属们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几次“下发文件”,把征求部属意见“制度化”。在《求直言令》中说:“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也?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听不到下边的好建议,他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要求大家提意见,自己要亲自批阅,不会石沉大海。在《掾属进得失令》中要求得更具体“自今掾属侍中、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把提意见者的范围、时间、方式、主管人规定得十分清楚。

当然,曹操也有头脑发热听不进反面意见的时候。征东吴遇大雨,恐军心不稳,他下发《征吴教》“有谏者死”。丞相主簿贾逵不顾个人安危力谏退兵。曹操大怒,收之入狱。事后很快悔悟,又下教“逵无恶意,原复其职”。赤壁战前,他统一了北方,自以为攻克东吴胜券在握,志得意满,不听程昱、荀攸劝谏,将船只连锁,竟被东吴火烧赤壁。

曹操足智多谋,尚十分注重纳谏,特别是倾听反面意见,一旦听不到反面意见便遭失败。愿他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领导者留下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曹操与“棒责”

下一篇:闹花丛

标签:曹操
故事:曹操的野史揭秘
声明:曹操与谏者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

相关知识链接

曹魏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