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屈原《国殇》,唱给勇士的战歌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5-12 08:41:25

公元前 312 年,为报张仪的欺骗之仇,并夺回楚国的商於之地,楚怀王派大军攻打秦国。秦惠王早已做好准备,而楚国则是草率出兵,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两国军队大战于丹阳(今河南浙川县附近)。结果楚军大败,八万士兵捐躯,大将军屈句、副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被俘。楚国不但没有夺回商於之地,而且又失掉了汉中(今湖北西北、陕西东南一带)。战败的消息传到郢都,举国上下都万分悲痛。楚怀王在郢都举行大规模悼念活动, 隆重悼念在丹阳之战中死难的将士,同时祭祀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屈原也参加了这些活动,创作了英雄主义的赞歌《国殇》。

屈原

屈原

从现在屈原作品的结集来看,《国殇》是属于《九歌》中的一篇,但其写作时间可能比《九歌》其他大多数篇目早些。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祭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祭云神,《东君》祭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祭湘水水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等。 惟独《国殇》一篇所祭既不是天神,亦不是地祇,而是人鬼。 根据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屈原赋注》中的解释,“殇”的意思有两个: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叫做“殇”;死在外面的人,也叫做“殇”。 所谓“国殇”,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 这里诗人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崇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国殇》整个诗篇分为两大部分。

操吴戈兮被犀甲,(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 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 有名的宝剑干将、莫邪就出在吴国。 犀甲,是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据说“犀甲寿百年”,说明质量非常精良。 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 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 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接着:

车错毂兮短兵接。

(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作者笔锋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 “车错毂兮短兵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 “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车错毂兮短兵接”, 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 这是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厮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 诗人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战士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 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未足恃也”,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 而楚军将领,则拼尽全力, 擂响了最后的战鼓。 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 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这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 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 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 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满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 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 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句,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 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 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

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由于楚怀王的昏庸, 楚国接连大败于暴秦, 丧城失地,牺牲惨重。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但是, 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 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楚国人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 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 “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

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 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另外,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 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屈原其他的作品有些区别,甚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 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 辞采瑰丽的华章, 然其 “通篇直赋其事”,诗人凭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 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一种凛然亢直的美,一种阳刚的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的感受。

上一篇:屈原,一代忠良被免职

下一篇:屈原《招魂》,唱支哀曲君王听

标签:屈原
故事:屈原的野史揭秘
声明:屈原《国殇》,唱给勇士的战歌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

相关知识链接

小说家

楚国

中国诗人

战国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