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秀才

秀才

最后更新时间:2016-05-06 00:01:09

秀才简介

秀才,也称茂才。为古代东亚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随着时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变,但所指都属士大夫中的基层。

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但后来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明、清时,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才能称为秀才。

卡通秀才形象

卡通秀才形象

察举制时期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朝廷对茂才之要求亦很高,光武帝规定茂才须具四行:“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经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

明代之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科是常科考试的一种。《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水浒传》的王伦即是白衣秀才。

明代、清代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还有生活津贴。十六世纪初全国“生员”总数有三万五六千名。但生员必须不断的参加考试,如岁考,两年举办一次,成绩分六等;一、二等赏为“科举生员”,可参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岁考三等无升降,岁考第六等则黜革。

琉球

琉球的秀才是琉球国久米村人的位阶之一,相当于冲绳本岛土著士族的子,久米村士子幼年入明伦堂读书,到十三、四岁左右,优秀者会被选为“若秀才”,十五、六岁的若秀才优秀者又会被选为秀才,晋见国王后登录在籍,可领俸禄,戴青冠,始有资格为官。

评价

朱熹曾指出:“秀才好立虚论事,朝廷才做一事,哄哄地哄过了,事又只休。”“太祖当时亦无秀才,全无许多闲说。”李宝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有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北洋政府的军阀吴佩孚却以“秀才”著称,时称吴大帅,美国史学家费正清称吴为“学者军阀”。 1896年,吴佩孚在登州考中秀才。吴佩孚未被任命为湖南省督军或省长,心有不甘,息兵衡阳,吴佩孚通电段祺瑞语:“阋墙煮豆,何敢言功?”段祺瑞气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张任天是中国最后一位在世的秀才,1995年在杭州去世,享年108岁。苏局仙是中国最后一位考取(1906年)的秀才,1991年在上海去世,享年110岁。

秀才

秀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