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趣味历史 > 中医故事

中医故事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千年来在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经典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在本专题中,有中医名言的典故由来、中医与中华文化的渊源、中药治病的故事、历代名家与中医的故事、历代名医悬壶诊病轶事等,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氛围中学习中医、了解中医、接近中医。

珍珠与爱神维纳斯

珍珠与爱神维纳斯

罗马人则认为珍珠的形成与爱神维纳斯有关,传说当爱神从充满泡沫的蚝壳沐浴完毕,走出来时,其身上滴下的水珠被爱神散发出的动人光彩凝结成了闪光的珍珠。更多 >>

养颜圣品—珍珠

养颜圣品—珍珠

中国古代宫廷一直将珍珠粉视为美容护肤佳品。相传,珍珠粉是使西施、杨贵妃等美女保有如玉肌肤的秘密武器。据说慈禧太后每隔十天就要服用一银匙珍珠粉,数十年从不间断。更多 >>

安神良药—珍珠

安神良药—珍珠

南北朝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指出,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平肝明目、解毒生肌的作用,用于中风、小儿高热、怔忡惊悸、癫痫、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目赤翳障、皮肤糜烂、疮疡久不收口等疾病。更多 >>

中医眼中的车前子

中医眼中的车前子

中医眼科学认为,车前子有清肝明目的作用。明代的《药性论》记载说,车前子可“除肝风冲眼目、赤痛障翳”。古代医家认为,服用车前子可补五脏,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与菊花、决明子等中药配伍,多用来治疗目赤肿痛等症。更多 >>

“茯苓夹饼”的传说

“茯苓夹饼”的传说

唐宋时服食茯苓也很普遍,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很会做茯苓饼。他曾指出,做茯苓饼“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更多 >>

乾隆皇帝的长寿秘籍

乾隆皇帝的长寿秘籍

乾隆皇帝之所以能长寿,除重健身之道,当是药饵补养。而清宫药养之品,首重人参。据乾隆朝《上用人参底簿》记载:“自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始,至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止,皇帝共进人参三百五十九次,四等人参三十七两九钱。” 更多 >>

中医眼中的萝卜

中医眼中的萝卜

中医认为,人参反莱菔子,也就是说人参不能和萝卜子一起服用。人参补气易壅滞,莱菔子顺气易破气,所以药力容易抵消或发生不良反应,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莱菔子能解除滥服人参所致的毒副作用。 更多 >>

敦煌石窟的医学发掘

敦煌石窟的医学发掘

敦煌医理类著作 共收集7个卷子,敦煌遗书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是运用五行学说,以五行格局经纬五脏六腑而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其中大小“六神”汤方及5首救猝死方是其精华之品,具有特殊的意义。 更多 >>

重阳节与中医药

重阳节与中医药

考诸文献,以重阳日作为月令的活动,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帝王进行田猎习武、歌舞野宴、祈祷祭祀等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正式把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日,登高,佩茱萸,食花糕,饮菊花酒,则是汉代的事。更多 >>

“八宝印泥”与中医的关系

“八宝印泥”与中医的关系

漳州“八宝印泥”,是我国印色制作工艺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其选料之严,调配之妙,制作之精,均堪称绝无仅有。而其选料中一些名贵中药的妙用,使得漳州“八宝印泥”达到了极高的制作水平,为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增色不少。更多 >>

“祖传秘方”的传说

“祖传秘方”的传说

中医及流行于民间的祖传秘方,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宝藏,并不能因为有些人打着祖传秘方骗人而对真正的祖传秘方置之不理。应该重视祖传秘方的开发,秘方的社会价值值得挖掘,值得去探索。 更多 >>

春节喝屠苏酒的由来

春节喝屠苏酒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无论离家多么遥远,天各一方的游子都要与家人团聚,共同辞旧迎新。除了贴春联、放爆竹外,在古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全家喝屠苏酒以防瘟疫。“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更多 >>

腊八粥的作用与功效

腊八粥的作用与功效

腊八粥内多种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各种营养成分可起互补作用,特别是蛋白质中的八种氨基酸特别齐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钙、铁、磷等也非常丰富,。由于腊八粥易于消化吸收,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孕妇、病人的食用。 更多 >>

僧医对医学的贡献

僧医对医学的贡献

隋唐之际,战争频繁,社会大乱,习武之风遍及社会各阶层,僧人也不例外。既习武,难免受伤,骨折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僧医热衷于正骨疗伤的研究,并且自成一派。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很多实用的接骨方法。更多 >>

中药为什么能使高僧肉身千年不朽?

中药为什么能使高僧肉身千年不朽?

但暴露于空气中的肉体千年不朽,实为世界唯一奇迹。经检查,禅师腹内无污物,体内渗满了防腐药物,嘴及肛门均被封住,这些都是肉身不朽的基本原因。至于大师当时所服用的中药都是哪些种,至今仍是个谜。更多 >>

中医与太极拳的渊源

中医与太极拳的渊源

东汉名医华佗所指出的合理运动观:“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不就是太极拳最根本的运动观吗?中医大夫几乎都习练24式简化太极拳。但练着练着,一些人就有了疑问,甚至会产生太极拳不过如此的感慨。更多 >>

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理论的形成、药物发现的命名、方剂的诞生、临床治疗法则的确立,或针灸穴位的发现与命名等,无不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多 >>

少林伤科揭秘

少林伤科揭秘

少林伤科,天下闻名。在《少林伤科溯源》一文中,详述了武术和伤科的发展。公元495年,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因而敕建少林寺。更多 >>

药墨的由来

药墨的由来

从此,“八宝五胆药墨”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合称中国三大奇药。而胡开文也因为在中国医药史上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专治顽症、皮肤病的“药墨华佗”。 更多 >>

病入膏肓的由来

病入膏肓的由来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后来,人们就常用“病入膏肓”来说明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 更多 >>

“大夫”与“郎中”的区别

“大夫”与“郎中”的区别

“大夫”和“郎中”都是古代的官名。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郎中亦为古代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光禄勋,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分为东郎、户郎、骑郎三类。更多 >>

中药为什么又称“本草”

中药为什么又称“本草”

自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一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中药药物学叫做“本草学”,中药专著被称为“本草书”,中药史被称为“本草史”。经千百年沿用,“本草”成了所有中药材的统称。更多 >>

“药锅”为什么又叫“急销”

“药锅”为什么又叫“急销”

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商人讲利润,急着要推销,眼下此物百姓正急着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销”,双方都图个吉利。更多 >>

中药店为什么要供獐狮?

中药店为什么要供獐狮?

原来那“黑珠”名叫“滚珠虫”,又称“滚坡虫”、“千脚虫”,身有剧毒。这种虫子入药后,可以毒攻毒,治各种肿毒和恶瘤。后来,中药店均供“獐狮”引以为戒:千万不可滥用错用药物! 更多 >>

三折肱知为良医

三折肱知为良医

“三折肱知为良医”出自《左传》。三折肱,就是三次折断手臂,比喻多次失败。季德胜蛇药正是在这斑斑蛇疮的基础上修成正果,疗效百不失一,正可谓“三折肱”矣。更多 >>

孙思邈“抓药”救人的故事

孙思邈“抓药”救人的故事

孙思邈见状,赶紧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儿,小腿上的血就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因为药王采药治病每有配伍的需要,就会从围身的小口袋里把药材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抓药”。 更多 >>

中药店为什么都称做“堂”

中药店为什么都称做“堂”

很多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济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这个称谓源自医圣张仲景。更多 >>

华佗与“青囊”的来源

华佗与“青囊”的来源

“青囊”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关于华佗之死,民间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赠与他。更多 >>

“橘井泉香”与中医的关系

“橘井泉香”与中医的关系

第二年,果然发生瘟疫,母亲依苏仙嘱咐,用井水、橘叶为人疗病,服用者即刻痊愈,因而求之者络绎不绝,饮之者皆取佳效。此后,便以“橘井”作为良药的代名词,世人以“橘井泉香”歌颂救人功绩,医者将之书写匾上以明志。更多 >>

“倒药渣”的习俗

“倒药渣”的习俗

在许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一种“倒药渣”的习俗,就是病家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因为俗谚有“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和“一经他人双脚踏,病魔就被众人压”之说。更多 >>

“杏林”与中医结缘的典故

“杏林”与中医结缘的典故

世代相传的“杏林”与中医结缘的典故,人们并不陌生,皆知其出自三国时的名医董奉。据《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三国名医董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更多 >>

中药店神奇的“药葫芦”

中药店神奇的“药葫芦”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葫芦,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