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军百科 > 正文

海洋

来源:海军百科 时间:2017-06-07 18:42:01

sea and ocean

haiyang

海洋

地球表面包围大陆和岛屿的广大连续的含盐水域。由海洋主体的海水水体及溶解和悬浮于其中的物质,生活于其中的生物,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围绕海洋周围的海岸和海底等部分组成。全球的海洋彼此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面积约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平均深度约3800米。体积约13.38亿立方千米。海洋是滨海国家间最经济便利的交通大道,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在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

海陆分布 海洋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世界陆地的67%分布在北半球,约占北半球总面积的39%,北半球有陆半球之称;世界海洋的57%分布在南半球,约占南半球总面积的81%,南半球有水半球之称。陆半球和水半球还有另一种划分方法,即:以西班牙东北沿海(约经度0°,北纬38°)为中心的半球,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的绝大部分,占全球陆地面积的81%,称陆半球;以新西兰东北沿海(约经度180°,南纬38°)为中心的半球,海洋面积占89%(相当于全球海洋的63%),称水半球。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有对称现象:北极海洋与南极大陆对称;南半球环绕南极洲的三大洋与北半球环绕北冰洋的三大洲对称;北纬60°~70°之间为陆地面积占水陆总面积比例最大的地带,南纬56°~65°之间几乎没有陆地。

海洋划分 海洋根据形态和水文特征可分为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中心部分为地球表面特别广袤的水域,称洋,占海洋总面积的88.4%。深度大,一般在2千米以上。水文要素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水色高,透明度大。有独特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按地理形态通常划分为四大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为世界最大最深的大洋,最大深度11034米,面积大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和,也大于世界陆地总面积;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为世界第二大洋,类似“S”形,是南北长度最长的洋,长约1.6万千米;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洋区在赤道附近,称为热带洋,洋面温度在20~30℃之间;北冰洋位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为面积最小、深度最浅、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千里冰封。四大洋相互联通,较窄处有海峡相连,以半岛、岛屿连线为界;宽广处无明显自然界线,以人为的陆、岛间连线或经线作为分界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部围绕南极洲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由于水文特征和自然特点基本相同,又称为南大洋。

海洋的边缘部分通常称海。一般接近大陆,并在不同程度上被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隔开,亦将海本身划分成若干海域。海的总面积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6%。深度较洋浅,一般不超过2~3千米,有的只有几十米。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并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湿润多雨区盐度在32‰以下,干燥区高于37‰。受注入河流和海底底质等的影响,各海区水色、透明度不同,水色一般比洋低,透明度比洋小。潮汐和海流受大洋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系统。海附属于某个大洋,有时在海洋范围划分、大洋面积统计、国际活动中也将海归入某个洋中,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包含了大西洋属海-地中海、北海沿岸的国家。海根据地理形态分别称为海、海湾和海峡。较大、较开阔的水域称海。伸人陆地的水域称海湾。海和海湾投有明显的区分界限。有的海(如亚速海)实际上是湾,有的湾(如孟加拉湾、波斯湾、比斯开湾、哈得孙湾、墨西哥湾)实际上是海。位于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域的较窄水道称海峡,如台湾海峡。还有一些海完全被陆地包围,实际上是湖,如里海、咸海、死海。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分割程度,海又可分为边缘海、陆间海和内陆海三种。边缘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一面濒临大陆,一面连接大洋。水文要素受大洋影响大,洋流和潮流可直接进入,如东海、白令海。四周为多座岛屿和海底隆起与大洋隔开的边缘海,亦称岛间海,如爪哇海、苏禄海。陆间海位于各大陆之间,面积、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内陆海四周几乎被陆地包围,仅有狭窄水道同大洋、边缘海或陆间海相通,面积一般较小,如渤海、黑海。位于大洋中间、水文要素与周围大洋明显区别的无岸水域,有时也称海,如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全世界已命名的海有82个。海的分布很不均匀,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有62个,占总数的75.6%;分布在欧亚大陆周围的有59个,占总数的71.9%。

海底地貌 通常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个基本单元。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组成。大陆架是大陆在海面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小,深度一般浅于200米。与大陆坡相接处平均深度为130米。大陆坡和大陆隆为大陆架和大洋盆地的过渡带,大陆坡位于上部,坡度较陡,坡麓深度1500~3500米;大陆隆位于下部,坡度略缓,深度1500~5000米。大洋盆地深度4000~5000米,底部平坦,被许多海底山脉分隔成近百个海盆。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分布有许多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央部分,脊顶至基部平均高1500米,总长约6万多千米。

气候水文 海洋气候主要特征是:气温、气压和风呈纬向分布成几个带;与大陆相比,气候年变化和缓,冬暖夏凉,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晚,蒸发强,云、雾和降水多,雨量分配均匀。从赤道到两极可区分成6个纬向气候带:赤道海洋气候带,终年高温,多雨无干季,风力微弱;热带海洋气候带,全年盛行偏东信风,气温高且年差较小,多热带气旋,大洋东部受寒流影响,西部受暖流影响;副热带海洋气候带,冬季多风暴天气,夏季云量少;温带海洋气候带,终年盛行西风,湿润多雨,多气旋活动;寒带海洋气候带,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常年盛行东风,降水分布不均;极地海洋气候带,大部地区为永冻冰雪,北极盛行东风,天气多晴朗,南极气温更低,风速极大。

海洋水面温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全球平均17.4℃。赤道地区最高,平均28℃;两极地区最低,平均-1.9℃。浅于100米处水温季节变化很大,100~500米处较小,深于500米处变化仅5~1℃。海水盐度平均约34.7‰,一般介于33‰~37‰之间。但某些近陆海域受蒸发、降水和河流注水等影响相差很大,最低6‰~8‰(波罗的海),最高达41.5‰(红海)。海水受天体引力影响产生垂直升降的潮汐和水平移动的潮流。一般近陆海域潮差大,最大可达21米;大洋和某些封闭海域潮差小。潮流在海洋中为旋转流,海边多往复流。风和海水密度不均匀产生海流。世界大洋中的风海流受陆地分布、洋底地貌、地球自转等的影响形成环流。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见大洋环流)。从低纬区流向高纬区的为暖流,从高纬区流向低纬区的为寒流。

开发利用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自古就在海岸边和近海捕鱼虾、晒海盐和海洋运输,逐渐形成了海洋渔业、盐业和运输业。15世纪以后,航海探险事业的发展和铁壳机动船的出现,使海洋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间最广阔的天然交通大道。17世纪2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开采海底煤矿、海滨砂矿和海底石油。通过对海洋知识的长期积累,人们认识到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物、矿物、化学、动力和水资源的宝库。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大规模向海洋索取财富,大力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和其它固体矿藏、养殖水产。随着科技进步和对海洋认识的提高,海洋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建潮汐电站和海水淡化厂。海水提溴和镁也迅速发展,利用海洋空间建海上机场、海底隧道、海上工厂,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海洋开发业。海水提铀,深海采矿,波浪、温差发电,海上城市等正在研究和试验中。90年代,海底锰结核和海底热液矿床开始商业开采。本世纪末,海洋石油产量将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当今世界面临着粮食、能源、水资源的短缺,以及陆地其他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海洋将成为人类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

战略地位 公元前1400年,腓尼基人就通过海洋开始殖民活动。公元前1210年,有记录可查的第一次海战-塞浦路斯海战是一场殖民战争。从此,海洋成为殖民活动的主要通道和殖民战争的重要战场。12世纪,为了掠夺殖民地和贩卖奴隶,西欧列强先后称霸大西洋,16世纪又向太平洋扩张。资本主义时期,侵略、殖民活动仍以海洋为纽带,因此,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沿海地区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在现代战争中,海洋是运输兵力和战争物资的主要通道,也是战场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北大西洋东部和欧美航线上展开了控制海洋交通线的激烈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争夺交通线的斗争遍及世界各大洋,尤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爆发了许多战役。战后,远程武器、核武器和战略导弹潜艇相继出现,使海洋成为最重要的战略空间。

相关海军百科

上一篇:《海牙规则》

下一篇:海洋测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