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解密 > 正文

韩武子迁都的意义?

来源:史记吧时间:2017-03-14 16:02:24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共灭智伯,尽并其地,自此三家各自建立起了实际的国家政权。之后,三家纷纷把都城迁出山西、挺进中原,开始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和兼并战争。韩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制定了南下灭郑、中原扩张的战略规划。为适应势力扩张的需要和战略方针的落实,韩武子(公元前424-前409年在位)时迁都宜阳。

宜阳老城门

宜阳老城门

宜阳是韩国建立实际国家政权后迁徙的第一个都城,也是进军中原后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标志着韩国的发展重心由对内斗争转向对外扩张,由卿族争斗转向列国争霸,在韩国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

(1) 迁都宜阳的历史原因和意义
黄河中下游地区环境适宜、土壤肥沃,自夏商以来就是经济最发达最富庶的地区,因而这里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和重心。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而立,势均力敌,在任何一家都没有足够的实力灭掉其他两家的情况下,积极谋求对外发展。晋国原占优势的表里山河之势,这时成了三家向外发展和扩张的障碍。这就需要将都城迁出山西移进中原,以便于中原扩张和争霸。

赵、魏、韩三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赵国主要向北、向东发展,先后占据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魏国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先后占据了今山西南部和河南中东部地区。与此同时,为控制新的疆土和更进一步的发展,三家纷纷迁徙都城。

韩国则主要采取了向南发展的战略。三家分晋,魏国占有今山西西南部,位于原晋国统治的核心地区,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经济基础雄厚。而韩都平阳地处汾河谷地,地狭人众,劣势明显,并且远在晋南中部,不便于进军中原开疆拓土。故而,迁都之举势在必行。

早在公元前461年,韩氏就开始了对伊洛地区的军事行动,肃清了中原地区的戎患。《后汉书·西羌传》载:“至周贞王八年……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伊洛地区曾是韩氏早年征伐的要地,且戎患既清,迁都于此,便于更好发展。

同时,旧邑平阳,南距黄河较安邑为远,东距太行山又较晋阳为远,韩国要想向外发展挺进中原,就只有南渡黄河以图进取了。黄河之南为周王室和郑国。周室虽已衰弱,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韩国对周室尚不敢发起挑战,便只有攻取郑国。三家破智之后,韩国就有了南下灭郑的考虑和准备。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韩武子迁都宜阳。《战国策·秦策二》高诱注,“宜阳,韩邑,韩武子所都也。”《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记载:“阳翟县,本禹所都,春秋时郑之栎邑,韩自宜阳移都于此。”

至于具体时间,根据《史记·韩世家》中“康子卒,子武子代,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和《史记·郑世家》中“幽公元年,韩武子伐郑,杀幽公”的记载,推测可能在韩武子元年,即公元前424年左右。因为,迁都宜阳正是在南下灭郑的战略指导下所展开的发展步骤,而韩武子二年正好发动了“伐郑”战争,还杀了郑幽公,这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依常理推测,这时很可能已经迁都宜阳了。换言之,迁都宜阳可能应在“伐郑”之前,只有在中原站稳脚跟了,才能更好的开展大规模的伐郑战争。

这里又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既然要往中原迁都以图更好发展,那么中原地区城市林立,要地云集,为什么偏要选择宜阳呢?

首先,这里地理位置重要,环境优越。宜阳坐落于宜水与洛河交汇处的宜水北岸,北依崤山,南接熊耳,东望洛阳,西通商阪,依山傍水,四塞险固,是兵家必争之地。宜阳之西为虢国故地,经过晋国二百年的经营,已为富庶之乡;宜阳之东,为伊洛阴戎旧地,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宜阳对南下的韩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战略意义。

其次,宜阳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重要的咽喉要道,是韩国立足中原的首选之地。《战国策·韩策一》载苏秦游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韩策一》还载张仪游说韩王曰:“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

宜阳是古代四方交通的枢纽,是两京大道、秦楚孔道和晋楚通道的交汇之处。宜阳,西控崤函,可扼两京往来之咽喉,控秦人东出之门户;南屏熊耳,依山设防,可阻楚人北上之师;北跨黄河,可兼顾平阳旧邑,分晋扩土,与魏、赵争锋;尤为重要的是,东出颍汝,可伺机灭郑,伐楚侵宋,争夺中原霸权,实现韩国既定的战略目标。

上一篇:韩武子:韩姓先祖

下一篇:秦武王嬴荡之死的历史真相

标签:韩武子
故事:韩武子的野史揭秘
声明:韩武子迁都的意义?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