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编年史 > 正文

约10万年前大事件

来源:中国编年史 时间:2017-06-04 07:27:01

约10万年前

  1. “大荔人”及其文化 1978年,在陕西大荔段家公社解放村甜水沟,发现一具比较完好的古人类头骨(缺失全部牙齿和下颌骨),被称为“大荔人”。“大荔人”比“北京人”进步,虽然眉嵴仍然粗壮,额骨仍然低平,但顶骨较大,脑量较多(1120毫升)。古人类学家认为他正处于直立人向智人转化的过渡阶段,属于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的古老类型。“大荔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上的一大空白。由于头骨的完整程度在目前世界上同类标本中也属罕见,因此,更是珍贵。与人骨化石同出的还有少量的打制石器、炭块和哺乳动物化石。炭块是否为“大荔人”用火遗迹,尚难肯定。“大荔人”的时代,专家估计约在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十万年前。
  2. “桐梓人”及其文化 1972年,科学工作者对贵州桐梓九坝公社云峰岩灰洞进行发掘。在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两枚人齿化石,分属于早期智人青、老年两个个体,称为“桐梓人”。同时出土的还有石制品二十多件,加工技术继承观音洞文化,采用垂直打击法。动物化石分属二十五种,其中十九种为现生种,六种为绝灭种。有两块兽骨经过烧灼。学者认为“桐梓人”文化与“观音洞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其时代约与“大荔人”相当。
  3. “马坝人” 1958年,在广东曲江马坝圩狮子岩洞穴中发现一个男性头部的部分骨骼:颧骨、部分顶骨、大部分右眼眶和鼻骨,称为“马坝人”。根据这些头骨资料,估计“马坝人”的脑容量为1225毫升。顶骨前囟处的厚度为七毫米,薄于“北京人”,而厚于现代人。从这些特征判断,“马坝人”属于早期智人。共存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中国犀等十七种。没有发现打制石器、用火痕迹等文化遗物。其生存时代,约在距今十万年前。
  4.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山西阳高许家窑村梨益沟及其紧邻河北阳原侯家窑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为丰富、规模最大的遗址。从1974年开始,经过多次的发掘,发现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人骨化石、文化遗存和动物化石,被称为“许家窑人”和“许家窑文化”。人类化石包括:顶骨十一块(其中完整者二块)、枕骨二块、臼齿二颗,下颌骨二块(一残,另一其上有四颗牙齿)。据鉴定,这些化石分属十四个个体,老少男女皆有,平均寿命三十岁左右。人骨的特征,既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明显的进步性。脑壳的厚度接近于“北京人”,而颅顶较高,又近似现代人。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角器和用火证据灰烬、木炭等。石器和石材近一万五千件(1974年、1976年出土),以刮削器和石球最多,还有少量的尖状器、雕刻器、小石钻、小砍斫器等。石球是捕捉凶猛或善跑兽类的重要工具。在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骼中,未见一个完整的头骨,说明这些都是“许家窑人”食肉后抛弃物。用铀子系法测定许家窑出土的动物牙齿样品,年代为距今十万年左右(8.8±0.5—11.4±1.7万年)。
  5. “丁村人”及其文化 从1954年到1976年,在山西汾河流域襄汾丁村、史村等二十多个遗址,发现了旧石器中期的人类化石和典型的文化遗物,称为“丁村人”和“丁村文化”。人骨化石有:门齿两颗,臼齿一颗,右顶骨一块,分别属于十二、三岁和二、三岁的两个儿童。顶骨较薄,显示了他们的进步性;臼齿咬合面纹理结构介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门齿舌面低陷成铲状,近似后来的黄种人。丁村等遗址出土的石器十分丰富,1954年在丁村就发现了二千多件石制品。器型有砍斫器、刮削器、石球、大三棱尖状器、小三棱尖状器等。粗大石器占绝对多数。石球和大三棱尖状器在“丁村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后者被考古学界专称为“丁村尖状器”。制作石器以碰砧法为主,打制技术比较进步,器型比较规整。“丁村文化”的石器和石器制作技术,与“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同出的动物骨骼化石以哺乳动物为主,有梅氏犀、披毛犀、野驴、野马等二十七种。也有一定数量的鱼类和软体动物遗存,如鲤鱼、青鱼、蚌类等。这个动物群表明“丁村人”除以狩猎为主外,渔捞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估计“丁村人”的时代约与“许家窑人”相当,或略晚。

相关中国编年史

上一篇:约20万年——10万年前大事件

下一篇:约5万年——3万年前大事件